“思想”不能缺席,“现在”不能缺席

“思想”不能缺席,“现在”不能缺席

ID:39537194

大小:576.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7-05

“思想”不能缺席,“现在”不能缺席_第1页
“思想”不能缺席,“现在”不能缺席_第2页
“思想”不能缺席,“现在”不能缺席_第3页
“思想”不能缺席,“现在”不能缺席_第4页
“思想”不能缺席,“现在”不能缺席_第5页
资源描述:

《“思想”不能缺席,“现在”不能缺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历史教育:师范生塑造教师身份的关键在哪里(之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任鹏杰2010.3.29三、用课程观审视教师身份(塑造教师身份,课程教学层面应关注的重点)课程:三个不可分割的维度&阐明的课程——历史教育的价值与目标&体现的课程——教师的教学转化与展现&体验的课程——学习的学习感受与体验(一)阐明的课程——历史教育的价值与目标“阐明的课程”:偏重国家价值的维度,追问究竟以什么为目标。某种意义上,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与学生成长、进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教育价值观或者说目标上应是同一的。“阐明的课程”的维度所对应的正是这一目标。所谓“阐明的课程”,是指教师不仅

2、心里非常清楚自己将要采取的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而且能够非常清楚地阐明其中的道理,让别人对你要那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和理由(为什么),能够听个明明白白。“阐明”是有效教学的第一前提。常说的“说课”就有“阐明”的意味,但常见的一些“说课”往往未能准确反映“阐明的课程”的意旨,甚至连教学目标都没有,这是值得省思的。(二)体现的课程——教师的教学转化与展现“体现的课程”:偏重教师展现的维度,追问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课程被阐明了,下一步就是教师的行动,亦即你体现或展现出来的学科知识,不懂的人能懂、不明白的人能明白,这恰是“体现的课程”的维度。课堂教学,就是最具体

3、的“体现的课程”。当中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教学转化,它决定着教学是否可能实现有效。教学转化的精髓是“为理解而教学”,指教师把个人对事物的理解,转化为促进他人去理解。实际上,教师只有将已经理解的观念转化了,才能教给学生,由教师的思想和动机转化为学习者的思想和动机。&体现的课程——教师的教学转化与展现(续)推理,似乎是教学转化不可或缺的要害环节。比如:①通过相关教材的准备及其批判诠释;②通过类比、比喻、举例等形式表达观念;③选择所需的适切的教学方法;④根据学生的一般特征修订表达形式;⑤根据班级特定的学生剪裁表达形式……教学转化,又可称教学变换。教学变换是一个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

4、校知识的过程。这一概念很重要,揭示了“校本课程”或“校本教研”内涵,即所有学科知识,都存在一个“转化为学校知识”的过程。就新课程教学说,就是把“阐明”的学科知识,经过学校教师的教学变换——转变、改变或改组的过程,变为更适合于本校学生理解的课程知识。这一概念,可以纠正我们对“校本课程”或“校本教研”理解的偏差。关于“体现的课程”其他几个相近概念:教学表现:这些转化形式以及转化过程的各个方面,可以使得个人把对事物的理解,转化为促进他人去理解,而这正是教学推理的精髓,也是教学中思考和计划(无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计划)的精髓所在,这些我们称之为教学表现。教学推理:既是教学的一部分

5、,也就属于真正的教学表演。(舒尔曼《知识与教学:新改革的基础》)教学方法:教学这项活动包括各种可观察的教学表现,也包括许多重要的教学法: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作出清晰的解释和生动的描述;设计和检查作业;通过发问和提示、回答与反应、赞赏与批评,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因此,教学就包括了管理、讲解、讨论以及所有可观察的直接教授方法和启发式教学。(舒尔曼《知识与教学:新改革的基础》)教学反思:反思过程的核心就是要检视教学与教师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舒尔曼《知识与教学:新改革的基础》)理解一个座右铭的意味:课程的座右铭“少就是多”,是西奥多·赛泽的一句很有号召力的名言。(三)体验的课程

6、——学生的学习感受与体验“体验的课程”:偏重学生感受的维度,追问怎样的学习才有效。“阐明的课程”被转化为教师“体现的课程”后,其有效性何在,关键要看学生从课程教学中,获得了多少有效的感受或体验,此即“体验的课程”维度,它对应的是学生的学习,或者亦可对应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验”的维度,虽显性地指学生的学习,但隐性地更是指教师的教学。追求学生“体验”的有效性,就不能不追问在课程上教师“阐明”有效性和教师“体现”的有效性。只有在学生学习效果这个根本点上,“阐明的课程”“体现的课程”“体验的课程”三个维度才必须做整体追问,也就是必须具备整体的课程观。&体验的课程——学生的

7、学习感受与体验(续)在整体追问的基础上,重点应从如下三点来寻求有效“体验”:第一,注重互动,激活学习。借助群体互动,每位学习者都可把他人的知识“据为己有”,纳入自己的能力储存库。不对称互动(如师生互动):重点在于指导。对称互动(水平相近者互动):重点在于协作。在教学上,不对称互动和对称互动都是需要的,因为学生要有效学习,既需要协作,更需要指导。互动还有其他好处,比如有益于激发学习者的表现欲,乐于与他人合作并分享和承担。互动意味着学习者无不成为交互主体,自己与他人交互影响,学习成了自己的内在需要,因而才变得有趣味、有意义。&体验的课程——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