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关于死刑制度

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关于死刑制度

ID:39531033

大小:30.4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05

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关于死刑制度_第1页
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关于死刑制度_第2页
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关于死刑制度_第3页
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关于死刑制度_第4页
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关于死刑制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关于死刑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关于死刑制度班级:09级法学1班姓名:谢玥学号:2009200445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关于死刑制度09级法学1班谢玥2009200445【摘要】:死刑,顾名思义就是将犯罪者处死的刑罚。本文是基于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关于死刑理论,从国家、市民、犯罪者三个角度论述了死刑制度应当废除的必要性。最后,结合贝卡里亚的理论,给当代中国死刑制度提出几点建议。最近读了贝卡里亚著的《论犯罪与刑罚》,深深被书中充满光辉的人道主义色彩所吸引。通读整本书后,对刑罚又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死刑的处理上。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上,人们对以国家

2、名义的杀人行为已经司空见惯了,认为国家将有罪者处死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我们必须指出:古代统治者对犯罪者的报复往往超过必要的限度。贝卡里亚在书中提到,一种正确的刑罚,它的强度只要阻止人们犯罪就够了。首先提出要废除死刑的正式这位伟大的法学家贝卡里亚。在以后的240余年间,死刑的废除,已成为全世界广泛争论的一个重要议题。当前,中国正处于全球化的世界结构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限制与废止死刑成为非常响亮和强劲的时代命题。这一命题不仅为越来越多的国际法律文件所认可,,而且逐步成为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但是,除了

3、一切人所共有的准则以外每个民族的自身都包含着某些原因,使它必须以特殊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秩序。中国的死刑制度也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因此,在特定的死刑历史、文化、法律、民意、社会实践等条件和死刑全球化变革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应该何去何从?接下来,我将以贝卡里亚关于死刑的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国情,浅谈一下死刑到底在中国应该如何发展。一、国家角度1、社会契约论读了《论犯罪与刑罚》,发现贝卡里亚深受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影响,认为在蒙昧社会,人与人之间本质上是平等的,权力是分散于每个个体之中的。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加有效地抵御自然强力,人们开始互相结盟。但是,由于此时个

4、体利益的相对平等性及人的欲求的无限性,决定了在面对战胜自然而获取的有限的资源利益时,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与人之间便陷入了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于是人们为了“平安无扰地享受自由”,为了切身利益而牺牲的这一份份自由总和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君权,这一份份最少量自由的结晶就形成惩罚权。由此,贝卡里亚借助社会契约理论阐述了君权的起源和国家掌握刑罚权的正当性。既然国家掌握刑罚权是正当的,那么国家掌握对公民处以死刑的权力也应该是正当的了?贝卡利亚认为,“有谁愿意把对自己的生死予夺大权奉与别人操使呢?”可见贝卡里亚认为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交给公共机

5、构的权利是非常的、不得已的尽可能少的,绝不是无限的和全部的,不可能把处分生命的大权交出来,生命权是一种天赋的特殊权利,作为个人无权自由处分,包括无权自杀。由此可见,死刑并不是一种权利,国家以合法方式处死公民是国家权力滥用的表现,死刑制度的存在违反了社会契约论。2、刑罚的目的刑罚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是惩罚既成的犯罪,维护公众利益;一方面是通过威慑预防未来的犯罪。一种正确的刑罚,它的强度只要足以阻止人们犯罪就够了。到底什么情况下死刑才应该存在呢?贝卡利亚得出两条死刑得以存在的理由,“第一个理由:某人在被剥夺了自由之后仍然有某种联系和某种力量影响着这个国家

6、的安全或者他的存在可能会在既定的政府体制中引起危险的动乱。再者,当一个国家的自由已经消失或者陷入无政府状态的时候,这时混乱取代了法律,因而处死某些公民就变得必要了”。“第二个理由是除非处死他是预防他人犯罪的根本的和惟一的防范。从这两个方面,他对死刑的存在提出了置疑:一个人的力量是否足以大到即便是他被剥夺了自由仍然威胁着公众利益?处死罪犯的形式是否足以威慑到其他公民以使他们不再犯同样的罪并且这种“鉴戒”是根本的和惟一的?很显然,对于第一个问题,拥有基本常识的人都能回答。从古至今,还没有谁被剥夺了自由但仍能威胁公共利益的。我仅能想到的一种情况就是罪犯和狱

7、警串通,和外界的犯罪团伙相联系威胁以至于公共安全。如果我们能做到净化司法环境,就能避免这一状况的发生。对于第二个问题,很显然,这种“鉴戒”的“根本性”和“惟一性”是不成立的。这是因为,“每一次以死刑为国家树立鉴戒都需要一次犯罪”,这也就是说国家实施死刑实际上是要求可以被处以死刑的犯罪不断地或经常地发生,一旦这种犯罪不再出现,树立鉴戒就毫无意义,死刑的实施就毫无意义,这一鉴戒的树立的意义的实现有待下次犯罪的实现,这就与死刑最初制定的目的相违背,形成了一个悖论。一、公民角度1、死刑并不是制止犯罪最强有力的手段。贝卡里亚认为死刑从来就是不能有效地预防犯罪,

8、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而是刑罚的延续性。尽管死刑的场面很残酷,但由于它执行时间的短暂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