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校园文化创新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校园文化创新建设雨果说:“即使你成功模仿了一个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独创精神,这就是他的天才。我们来赞美大师吧,但不要模仿他们。还是让我们别出心裁吧,如果成功了,当然很好,如果失败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创新是大学未来的导航灯。大学生要想在人生中有一番作为,就必须及时地给自己注射新鲜的血液与生机勃勃的活力,因为与时俱进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在充满竞争并飞速发展的21世纪更是一个发挥创造性与创造性思维的时代。著名教育家泰勒说:“创造力不仅仅对科技进步有影响,更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
2、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才是灵魂和支柱,离开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就不会有知识经济。对一个国家来说,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在我看来,可以用以下几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氛围。(1)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社团的作用,营造创新文化氛围。通过大学生科技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形成创新的文化良好氛围。在培养过程中,要做到普遍性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善于发现,给予支持。5(2)开展各种创新教育专题活动,拓
3、展创新教育载体。在校园文化中开展各种创新教育专题活动,以社会实践为纽带,将创新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开展创新实践活动。(3)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科技竞赛为依托,培育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依托校园各种科技竞赛,充分发挥“挑战杯”创新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科技论坛等大学生创新课外活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的课外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4)搭建实习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学生搭建实践训练平台。我认为有三种途径可以选择:一种是校企合作,联合创立实践训练基地;第二种是在高校
4、建立“创新协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新实战演习场所;第三种是通过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可以更近距离的去体验生活,从各种生活经验中去获得创新的灵感。以上三种途径都是在为学生参与创新搭建起一个发展的平台,通过走生活,学习,实训相结合的道路,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5)培养企业家精神,打造领军人物。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除了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外,还必须树立起创新理念。只有从深层次不断唤醒、启发和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训练、岗位见习、创新实践等实践活动,塑造创新理念,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的整体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
5、的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5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说明人拥有创新意识是如此重要。而今,我已经步入大学两年了。回首过去,曾经的课堂,老师的字字句句,依旧历历在目。大学中,我感受到了各种竞争,由小看大,想必社会也不过如此。我们只有努力找准自己的方向,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我们才有可能走向一个灿烂的明天!创新是一门很好的课程,给我们一个可以发
6、挥我们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平台,在这里不会有人嘲笑你,鄙视你,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挥,记得有一次创新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一张超级抽象的图片,让我们寻找图片里有几个人,全班同学几乎没有人能够回答出来准确的数目,那一瞬间突然觉得我们的思想都被束缚的太多,应试教育限制了我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创新这门课程,则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勇于开拓。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这都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未来社会要求每个个体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勇于迎接时代的挑战,
7、因此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所处时代的需要。5社会各种实践表明,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寓赛于教、以教促赛,提高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的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是结合现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体系和教学培养体系基础上探索出的卓有成效的教学创新,能为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探索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老师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通过对创新课程的设置以及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能够逐渐的改变大学生
8、固有的以学习知识为主,而忽视了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状况,使大学生通过学校的培养,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