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498656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04
《架空线路弧垂的测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架空线路弧垂的测量 架空线路的各种限距及导线弧垂均应符合设计要求。但在运行过程中,所要求的限距可能受到破坏,其原因有下列几点: (1)在线路下面或其附近新建或改建的建筑物,如道路、电信线路或低压线路等。 (2)由于修理工作移动了杆塔或改变了杆塔的尺寸,以及改变了绝缘子串的长度。 (3)杆塔歪斜,导线松了而未调整或导线经过长时运行而拉长了。 (4)由于相邻两挡内荷重不均匀,导线在悬垂线夹内滑动。 由于上述原因,所以在运行中必须经常观察各种限距的情况,使其符合设计要求。 在巡视线路时,以“眼力”来检查所有限距,同时应注意可能使限距发生变更的原因,如果怀疑某些限距不合乎
2、规定时,必须进行测量。对于耐张、转角、换位等杆塔过引线方面的导线限距,一般均在停电的线路上直接登杆测量;对于导线弧垂,导线跨越和导线交叉地方与各种建筑物之间的限距,一般均不停电,而在距高压线路的危险距离以外,采用经纬仪来测量。 (一)弧垂的判断及测量 判断弧垂是否合乎要求,首先应记录测量时的温度和弧垂,求出该耐张段间的规律挡距。当不考虑架空线路挂点高差影响时,计算为: (4—3) 式中l1~ln——耐张段间的各个挡距,m。 每个耐张段的值,已载于线路的设计中。当所测量的耐张段中,无一挡距等于时,在任意挡距z中,导线的弧垂应为:(4~4) 式中f——所求挡距l中导线的弧垂
3、; f0——相当于挡距时的弧垂(可从设计给出的弧垂安装曲线表中查出)。 例如:某一线路耐张段,此区段分为:173、180m和230m三个挡距,其规律挡距=200m。因为三相挡距无一与相等,所以任意挡距间的弧垂应按式(4—4)进行换算。设观测挡的挡距为180m,测量时的温度为200C,根据安装表查出=200m时的f0=4.05m,由式(4—4)可得挡距l=180m时的弧垂为:f=(180/200)f0=0.81f0=0.81*4.05=3.28m如实际测得的弧垂小于上列数值,则导线的张力过紧,应适当将导线放松;如大于上列数值,则导线过松,应将导线收紧;如实测的弧垂与安装表求之弧垂
4、相差在±5%以内,则不必调整。 (二)导、地线弛度测量的计算 (1)导、地线弛度经纬仪测量换算公式:F=b1tgθ1—b2tgθ2 式中:f一导线或地线弛度,m;b1、b2一两基水平距离,m;θ1——镜测导线或地线悬挂点角度;θ2——镜测导线或地线弧垂最低点角度。 该办法适用于地势平坦,相邻两杆塔悬挂点高差小的地方。 (2)导线对地距离经纬仪测量计算公式:H=e+btgθ(4—5) 式中:H—导线对地距离,m;e—平截塔尺高度,m;b—仪器塔尺间的水平距离,m;θ1——镜测竖直角度。 (3)交叉跨越测量可按式(4—5)计算,并将计算结果换算在400C的距离。测量时应记
5、录当时温度。 (4)测量时仪器支放点一般应远离杆塔高度约1.5~2.0倍的距离。二、架空送电线路绝缘限距的测量 (一)线路绝缘限距的测量范围 主要是35~220kV线路导线弧垂最低点对地垂直距离,对公路、铁塔、建筑最小距离,对其他电力线路、弱电线路、通信线路的交叉跨越距离,对安全通道内一切障碍物的安全距离的测量。 (二)线路绝缘限距测量方法 (1)限距直测法。利用专用绝缘测量杆和绝缘绳在带电或停电线路上直接与导线接触读取数据的方法。来源:输配电设备网 (2)仪器测限距法。利用超声波测高仪、经纬仪、激光测距仪在线路所在位置的地面上或杆塔上对带电线路的测量。 (三)线路绝
6、缘限距的标准 详见第一章第二节。 (四)推荐使用超声波测高仪,进行交叉距离或限距进行测量 1.超声波测高仪应满足下列指标 (1)被测高度≥50m。 (2)被测物测层不小于3层。 (3)有计算机输出接口。 2.超声波测高仪使用注意事项 (1)测高仪应安放在交叉跨越点的垂直下方,偏斜<5。,测高仪与被测体中间无其他障碍物。 (2)测高时应记录当时温度,风力应小于3级。 (3)被测物多于六层时,不宜采用此法测量。 (4)当屏幕不显示数据时,应移动仪器,直到接收反射波显示数据时为止。 推荐使用经纬仪对导地线弛度,对地距离、交叉跨越距离、对障碍物距离进行测量。 3.
7、仪器应满足下列指标 (1)精度<2”。 (2)光学居中。 (3)望远镜放大倍率>24倍。 (4)(d+分划值估读0.1’。三、引流线距杆塔最近距离的带电测量 (一)推荐使用激光测距仪 选用的仪器应满足下列条件。 (1)重量轻、便携式、可充电。 (2)显示应达到毫米级。 (3)最大输出功率应不小于1Mw。 (4)应能累加计算数据。 (5)有计算机输出接口。 (6)具备公英制换算功能。 (二)使用激光测距仪的注意事项 (1)第一次使用时,充电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