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编写样板

教案编写样板

ID:39497817

大小:2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04

教案编写样板_第1页
教案编写样板_第2页
教案编写样板_第3页
教案编写样板_第4页
教案编写样板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案编写样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宿迁学院教案课程名称:工程力学教者:第7~9课时课题:§5-1~3静定桁架内力计算授课时间:第3周目的要求:1.掌握桁架结构的受力特点;2.熟练掌握桁架零杆的判断;3.熟练掌握桁架的内力计算。重点难点:1.桁架零杆的判断准则;2.计算桁架内力的结点法和截面法。教具及教学实验准备:桁架模型或实物图片教学过程:§5-1~3静定桁架内力计算一、桁架结构的特点和分类(5分钟)二、零杆的判断(30分钟)三、结点法(40分钟)四、截面法(40分钟)五、静定平面桁架解题步骤(4分钟)六、作业(课后习题5-1~4)(1分钟)总页第页第五章静定桁架内力计算§5-1~3静定桁架内力

2、计算一、桁架结构的特点和分类自重不计、两端铰接的直杆组成的结构称为桁架。荷载与支座反力作用在结点上,桁架中所有的杆件皆为二力杆,只有轴向受拉或受压,内力只有轴力。从几何构成上,桁架可分为静定桁架和超静定桁架。从杆件分布上,桁架可分为平面桁架和空间桁架。从功能上桁架可分为梁式桁架、拱式桁架等。本章只介绍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计算。二、零杆的判断桁架各杆皆为二力杆,内力只有轴力,轴力为零的杆件称为零杆。根据结点平衡条件可直接确定零杆。(a)(b)(c)⑴不共线二杆结点无外力(包括支座反力)作用(图a),此二杆为零杆。;,;,⑵二杆结点有外力(包括支座反力)作用,且外力与

3、其中一杆共线(图b),则另一杆为零杆。;⑶三杆结点无外力作用,且其中二杆共线(图c),则第三杆为零杆。;【例5-1】试判断图示桁架中的零杆。(a)(b)(a)二杆结点G无外力作用,7、8杆为零杆;三杆结点D无外力作用,1、5杆共线,4杆为零杆;去掉4、7零杆,三杆结点E无外力作用,3、6杆共线,2杆为零杆。总页第页(b)二杆结点E无外力作用,6、9杆为零杆;三杆结点D无外力作用,4、8杆共线,5杆为零杆;二杆结点A的反力与2杆共线,1杆为零杆。【练习1】试判断图示桁架中的零杆。三杆结点C无外力作用,1、7杆共线,5杆为零杆;三杆结点E无外力作用,4、11杆共线,

4、6杆为零杆;三杆结点G无外力作用,12、13杆共线,9杆为零杆;二杆结点B的反力与4杆共线,3杆为零杆;三杆结点D无外力作用,2、10杆共线,8杆为零杆;二杆结点F无外力作用,7、1、12、13杆为零杆。三、结点法连接杆端的铰称结点。将结点周围杆件截开,取结点为研究对象求解杆件轴力的方法称为结点法。结点受力为平面汇交力系,可列两个平衡方程。结点数×2(总平衡方程数)=杆数+支座反力数(总未知量数),为静定桁架;结点数×2(总平衡方程数)<杆数+支座反力数(总未知量数),为超静定桁架。取结点为研究对象,应先从二杆结点开始,由少到多截取,使每次所截未知轴力的杆件尽量

5、不要超过两个。结点法解题步骤:1.直接判断零杆,并将零杆去掉;2.一般先取整体,求支座反力(悬臂桁架此步可省);3.从二杆结点开始,由少到多依次取结点为研究对象,求各杆轴力。【例5-2】用结点法求图示桁架各杆轴力。总页第页解:CE为零杆,,去掉CE杆。取整体,;,取结点B:;,;,取结点F:;,;,取结点D:;,;,取结点E:;,四、截面法将桁架从某一部位用假想截面截开,选一侧作为研究对象,求解杆件轴力的方法称为截面法。受力为平面任意力系,可列三个平衡方程。截面位置的选择:①能将要求轴力的杆件截开;②总页第页每次所截未知轴力的杆件尽量不要超过三个。若只求桁架某些

6、指定杆件的内力,使用截面法更为方便。解题时,结点法和截面法可混合使用,应尽量选择最简捷的解题路径,使所用的研究对象、平衡方程越少越好。五、静定平面桁架解题步骤1.直接判断零杆,并将零杆去掉;2.确定解题路径;3.若所取的研究对象带支座,应先求支座反力;4.应用结点法或截面法求指定杆件的轴力。【例5-3】求图示桁架指定杆件的轴力。解:1杆为零杆,;去掉零杆。(解题路径:取整体,由求支座B反力;将桁架从Ⅰ-Ⅰ部位截开,取右侧,由求2杆轴力,由求3杆轴力。解题时,解题路径可不必写出。)取整体,;,将桁架从Ⅰ-Ⅰ部位截开,取右侧。;,;,【例5-4】求图示桁架指定杆件的

7、轴力,。总页第页解:1杆为零杆,;将桁架从Ⅰ-Ⅰ部位截开,取右侧。;,取结点F为研究对象,;,【练习1】求图示桁架指定杆件的轴力。解:将桁架从Ⅰ-Ⅰ部位截开,取右侧。;,;,取结点F;,六、作业1.课外作业指导书上习题5-1~32.上本作业教材课后习题5-1~4总页第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