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孩子日常关键句

家庭教育孩子日常关键句

ID:39475311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04

家庭教育孩子日常关键句_第1页
家庭教育孩子日常关键句_第2页
家庭教育孩子日常关键句_第3页
家庭教育孩子日常关键句_第4页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孩子日常关键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家庭教育孩子日常关键句教养关键句提高孩子的行为控制力「轻轻的!」-不擅长「静」的孩子  当孩子放下东西时,如果发出很大的声响,就赶紧跟孩子说:「要轻轻的放喔!」如果孩子很用力地关门,也应该跟孩子说:「要轻轻的关喔!」  据说动物只有在睡觉时,才有可能完全不动,否则只要醒着,身体的某个部分一定都会动。但是,人类却有办法靠意志力来停止自己的动作,例如「打坐」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一般人对运动的认知,总是习惯只看到「动的部分」,但据说对运动而言,最重要的反而是「静的动作」。事实上,唯有动与静的动作被巧妙搭配在一起

2、,才能产生美丽又合理的动作。    安静不下来、容易有暴力倾向的孩子,通常动作都比较粗鲁,这样的孩子当中,有不少孩子很不善于保持不动的「静的动作」。所以,若要求这样的孩子「把玩具收一收」,即使在收拾的过程中发出很大的响声,他也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妥,甚至是用丢的方式来收拾玩具,也就是把玩具直接丢进箱子里,他们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这种时候,就应该教导孩子这个关键句:「轻轻的!」    一旦孩子明白了「轻轻的」这句关键语,自然有办法开始轻轻地对待物品,也等于是孩子已经提高了对动作的控制能力。    一般认为安静不下来的

3、孩子,是因为大脑中的「前额叶」还没有确实运作的缘故,才会导致孩子产生「无谓的举动、过度的讲话」。   运动能提高前额叶活动的发展与功能,具有抑制孩子过动性的效果,通常在训练过动儿时,会着重在静的动作和慢动作等活动上。因为孩子要进行这些活动时,需要控制自己行动的能力,才能抑制自己的冲动性,同时集中自己的精神。心理与行为疗法都很重要,除非有家长的言语引导,否则当孩子这种控制能力不足时,就会造成安静不下来的结果。与他人相处时也很重要的「轻轻的」 「轻轻的」这句话,不只适用在对待物品的态度上,也适用在与他人的相处上。例如

4、,有时想让对方转过来看我们时,我们会拍一拍对方的肩膀,有些孩子此时的力道过强,或是正在打闹当中,突然很用力地踢向对方,这都代表这些孩子不懂得掌控力道,也因此容易和其它孩子起争执。        这样的孩子在对待物品时,通常也不会采用「轻轻的」方式,而当大人要求他要「轻轻的」对待物品时,他的动作反而会变得过度战战兢兢。基本上,这样的孩子并没有学会适当接触人与物的方式,所以平常更有必要设法加强他「轻轻的」对待人与物的意识。    其实,我会开始对「教养的关键句」产生深切的体认,就是来自这句「轻轻的」。当时我正利用拼装

5、游戏,在指导一个智能发育有些迟缓的四岁小男孩,他一直发出「啪啪」的响声在玩着拼装游戏,由于他不太会说话,双手也不是很灵巧,所以我始终觉得他的动作会那么粗鲁,也是情有可原的。总之,应该必须先设法提高他的学习意愿再说。    但是在不断反复游戏的过程中,他的动作越来越粗鲁,让我觉得玩具都快被他玩坏了,因此不自觉地对他说了一句:「轻轻的」。结果他的动作立刻产生变化,原本粗暴对待物品的响声变小了,这让我内心震惊不已,之后开始不断提醒他要「轻轻的」,而他也逐渐不再粗鲁地对待玩具。  对人类而言,人与物品都是很重要的,即使智

6、能发育上有些迟缓,这个道理依旧不变,所以这个小男孩才有办法理解我的意思。一般来说,孩子大约在一岁左右,便能开始理解「轻轻的」这句话所代表的涵义。☆具有同样效果的其它「教养关键句」:慢慢的╱柔柔的╱温柔的╱静静的加深孩子理解人与物的重要性「很重要喔!」 孩子必须懂得区分事物的重要性  这是某家托儿所里,孩子们正在吃营养午餐时所发生的事,刚满一岁的小女孩,坐在附有桌面的一张椅子上。小女孩眼前除了摆有杯子和盘子外,同时还摆了一根汤匙,结果这个小女孩抓起汤匙就往地上丢。    老师见状立刻对她说:「汤匙很重要喔!」老师试

7、着教导她不可以把汤匙丢掉,结果小女孩马上露出一副乖巧的表情来。   看到这一幕时,我立刻察觉到,小女孩已经开始理解「很重要喔」这句话的意思了。医院里最常听到的咨询内容,通常都围绕在孩子的暴力倾向与行为,例如孩子还没动嘴就先动手,或一天到晚老爱跟人打架等。 当我询问施暴的孩子:「你知道为什么不可以打别人吗?」他们通常都说不出理由,只是回答:「不知道!」或「很难说清楚。」对这样的孩子,大人们恐怕就有必要进一步了解他对语言的整体理解有多少,包含语言所具有的力量在内。有些孩子能确实说出理由,例如:「因为被打会很痛,所以不

8、可以随便打人」或「因为被打会很痛,这样很可怜」等,让我不禁欣慰地认为「原来他还是懂这个道理的,而且好像也懂得反省,既然这样,他应该不会再打人」。但这种想法常常会遭孩子背叛,因为这样的孩子依旧会继续对人施暴,然后再度回到医院里来接受辅导。「为什么要打人呢?」当我再度询问孩子时,却得到:「因为我又不痛」或「因为他一点也不可怜」的回答。  这样的孩子会有这种自私的想法其实并不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