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外交家施肇基传略

职业外交家施肇基传略

ID:39461643

大小:55.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7-03

职业外交家施肇基传略_第1页
职业外交家施肇基传略_第2页
职业外交家施肇基传略_第3页
职业外交家施肇基传略_第4页
职业外交家施肇基传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职业外交家施肇基传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编者按:吴江震泽施肇曾、施肇基、施则敬弟兄,于清末民初间,办实业、办外交、办学校、创红十字会、于国于家乡,作诸多丰伟贡献。现辑一组文稿以志其事。     职业外交家施肇基传略   施嘉远周毅平   我们的叔祖父施肇基(1877—1958),江苏省吴江县震泽镇人,是中国近代著名职业外交家,一生建树颇多,功勋卓著,对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大贡献,我们将其业迹整理成文,以缅怀这位吴江人民的杰出儿子。    名门望族慈善之家  施氏七十三世祖采石公,於清顺治七年(1650)由浙江杭县迁居江苏省吴江县震泽镇之纯孝里,成为笠泽施氏本支族之始,传至今日八十四世已340余年。

2、 江南水乡震泽镇,位于江苏省吴江县西南部,与浙江省毗邻。震泽因滨临太湖(太湖古名震泽)而得名。该镇东依上海,南靠杭州、西接湖州、北近苏州,水陆交通十分方便。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历史上盛产稻米蚕丝,民间夙称富裕。施氏家族世代营丝,后又入宦。七十九世祖施景熊,清代被封为光禄大夫,奉旨建坊。他对子女训戒甚严,敦行积学,教育后代敬仰范仲淹之为人,极力推行义庄、义赈、义教,以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家训,在后世子弟中树立了积学好德,急公好义的品德。道光二十九年(1849),全国发生严重灾变。八十世大曾祖父施善昌(字少钦),原在沪任丝通事与洋商直接交易

3、,面临灾情,弃商赈济,率领家族子弟们,分赴苏、浙、皖、直、鲁、晋、豫、湘诸省,进行劝募救灾,募金以数十百万计,义声震天下。光绪皇帝的老师陈宝琛为施氏家族支谱所撰的《吴江施氏义庄记》中写道:“同光之交畿辅仍岁潦旱,吴江施丈少钦奔走赈事,义声闻天下,自后各省遇灾赈必属丈,且及其子”。由于他劝办各省救灾有功,奖以道员选用,先后五次奉旨嘉奖,并将功绩列入府、县志、又奖给一品顶戴,授光禄大夫。三曾祖父施善荣(号镕塘),给予分部主事员外郎衔,封资政大夫。他文才佳,应聘为上海《申报》主笔政。曾祖父(排行五)施善增(号静庵),国学生,在乡经营蚕丝转运业务,清廷封为荣禄大夫

4、。娶本县徐氏,封一品夫人。二老平素严以律己,厚以待人,但教子甚严。他们共生五子:则忠(谱名肇安)、肇曾、肇承、肇基、肇祥。生女一。 到了八十一世和八十二世,施氏家族更加兴盛。科举方面,叔祖父施则敬(字子英),于光绪元年(1875)考取了乙亥科第九名举人,以知县用。叔祖父施肇祥(字敏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取工科优等举人,候选道台,叔祖父施肇基也于同年参加政府应考,取得最优等法政科进士。从清光绪年间至民国之初,由施肇基、施肇祥带头,先后有12名施氏子弟赴美留学,除施肇基获康乃尔大学文学硕士外,叔父施赞元获华盛顿大学医学博士,叔父施济元获威斯康辛大学

5、硕士学位。他们不论在国内求学还是在国外留学,学成归国后均奔赴全国各地为国为民办事,除到各地继承祖先举办赈济救灾事业外,还扩展到外交、铁路、航运、邮电、银行、卫生、教育等领域,在我国近代史上留下他们献身的光辉业迹! 晚清,授与施氏家族成员一品顶戴的有2人,二品顶戴的有3人,三品顶戴的有1人,四品顶戴的有2人,五品顶戴的有3人。  施氏家族还兴办了许多社会慈善、教育和公益事业,如施则敬在民国初创办中国红十字会,劝募陇海铁路借款,并任招商汉局局长。施肇曾于1920年创办了中央北平医院,翌年在江苏无锡学宫旧址创办了国学专修馆,聘太仓唐文治主讲古代文化,人才辈出;1

6、923年在震泽镇创办江丰农工银行,扶持当地发展蚕丝业;同年“捐资重建荻塘浔震石塘十二里,接筑平望梅堰塘工,倡捐巨金,首尾五载工竣,水漱不淫,桑土以安”。是年又与胞弟肇基捐资2万元,为创办震属初级中学而出力(即今震泽中学),捐资圣约翰大学修建礼堂;1938年在上海创办了育英中学并附设育英小学。1939年施肇基在上海创办了防痨协会及附属医院。据家乡长者回忆,凡乡里兴办教育及社会公益等善举,施家兄弟无不乐助。抗日战争后期,施肇基全家以及家族中不少后裔均侨居美国,唯肇基大侄儿施和伯(即我的父亲),留守在震泽故居。他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随施肇基赴美留学,就读于

7、哈佛大学纺织系,回国后曾在无锡振兴纱厂、上海章华毛纺厂任高级工程师,后投股震泽江丰银行任董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吴江县人民代表,1958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在家中病故。  刻苦求学留洋美国     施肇基于清光绪三年(1877)夏历二月二十七日,生于吴江县震泽镇纯孝里。五岁入私塾读书。入塾之日,家人以麦糖一方裹以红布置于方凳,让他坐于其上。乡俗以麦糖性粘固,寓意求学有恒,勤而不辄。是日,施母叮嘱塾师:“吾儿如不听教,可鞭挞之,虽伤,吾无怨言也。”可见家教之严。 鸦片战争及中法战争之后,国人皆谈奋发图强,富国强兵之道,而去国外求学乃是救国之举。先是施肇曾入上海圣

8、约翰书院,学习英文,兼习时事。而后介绍四弟施肇基于光绪十二年(1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