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457079
大小:25.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03
《《核舟记》说课稿—获奖作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核舟记》说课稿—获奖作品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将从教材、教学重难点和学情、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作业的布置、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核舟记》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说教材 《核舟记》全文仅400多字,却细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是八上的一篇说明性很强的文言文。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我认为理解《核舟记》要抓住四个“一”: 抓一个词:奇巧。以“奇巧”为线,一线串珠,无论是核舟的构思还是雕刻技艺都体现出“奇巧”一词。 抓一句话: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句话具有总括性,在全文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抓一个例子:以雕刻奇巧的核舟为例
2、,说明王叔远的雕刻技艺高超; 抓一处照应:首尾照应。开头的“能以径寸之木……各具情态”与结尾“而计其长曾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相呼应,突出材料之狭小,雕刻者技艺之奇巧。 第二、说教学重难点和学情 文言文教学要“两手抓”:既抓言,又抓文。言,即文言词汇、句式,文言语感;文,即文章的结构和艺术形式。 初二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可借助课下注释初步了解文意。因此,我摒弃字词串讲,以诵读为切入点,“在反复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及积累常用文言词,领悟文章内容”是教学重点。 学生已学过两个单元的说明文,对说明
3、文这种文体有了初步了解,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以及理清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是教学难点。 第三、说教学设计 常规的《核舟记》教学模式是:介绍作家作品—-—逐词逐句串讲——作内容分析。老师把翻译放在第一位,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整堂课没有学生的自行领悟和思考的时间,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出现了“媳妇懒,婆婆勤”的现象。教学的流程机械、刻板,言与文分离,缺少美感。 我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文言文教学要回归语言、回归文学,我设计的创新之处在于“三个讲究”: 1、讲究导入的趣味性。学生美术作品
4、《大苏泛赤壁》的展示和提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知文本的欲望。 2、讲究板书的新颖性。我的板书将文本内容和文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很好地体现了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强调“言、文融合”。 3、讲究合作学习的高效性。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了两个人的思想。”我充分发挥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释疑。 第四、说教学过程: 营造情境,激趣导入 1.实物投影学生美术作品《大苏泛赤壁
5、》。 生在欣赏之余,师顺势问:请你数一数画上有几个人、哪些物、多少字?如果将这幅作品上的全部内容刻到一只桃核上,你觉得可以完成吗? 读中思,思后读,朗读中促成理解 1、初读、正音。 2、小组合作:组内成员互读,读懂文意。不懂处组内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全班在教师引导下交流。 3、理解文意后再读,读准节奏、重音。 4、撷取片段,读出疑问。 师引导学生回顾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研读第2--5段 1、小组合作: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它的特点是。 2、对比阅读。读图:学生画作《大苏泛赤壁》有没有体现“各具情态”? 读文:《核舟记》中各个人物
6、“各具情态”体现在哪些地方? 思考:小小一核舟,却雕刻了如此多的物、人,并且人物还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 3、全班诵读2—5段,5名学生边听读,边表演,大家点评。 研读第1、第6段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什么?王叔远雕刻之奇巧体现在何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王叔远雕刻时“因势象形”? 2、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5、再读课文,读出惊奇、赞叹之情。 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第五、说作业的布置 1、熟读全文,背诵2—4段; 2、比较《核舟记》和《口技》在结构组织和内容表
7、达上的相同点。 第六、说板书 板书:总说:奇巧 ↓ 体积小 明对象抓特点人、物多理结构分 《核舟记》————→核舟————→神态活————→说 意境出 ↓ 总说:灵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