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ID:39409932

大小:1.63 MB

页数:108页

时间:2019-07-02

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的实践与研究_第1页
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的实践与研究_第2页
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的实践与研究_第3页
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的实践与研究_第4页
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的实践与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的实践与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的实践与研究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学力评价前言学习领域语言文字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体育与健身艺术综合实践科目学科活动专题模块或主题三类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上海市12年一贯制普通中小学课程结构年级:123456789101112品德与社会408科目:思想品德204思想政治196历史136社会68历史102社会60地理136地理102课程性质:综合分科综合分科综合注:括号内为总课时,均指向学生社会化素养的培养小学课程品德与社会其他小学课程幼儿园课程(2-5岁)游戏活动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活动小幼衔接:学习

2、领域指导纲要对这一阶段课程设置的安排: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科学的启蒙教育。二、关于教学评价的认识(一)什么是评价评价一词起源于北宋时期。《宋史.戚同文传》中有“市物不评价,市人知而不欺”的记载。这里的评价是评论价格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对价值的评论。这种评价运用于判断教育的价值,就成为教育评价。二、关于教学评价的认识(二)什么是教学评价教育评价=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增值探索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并对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

3、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三)教学评价的对象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课程教材的评价对学校工作的评价我们所研究的教学评价主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因此,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力评价,今天,我们分享的是学生的学力评价。问题与挑战近20年来,我国虽然有很多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验,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许多改革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使结果不够理想。检视这些改革,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教学改革与实验必须找到切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教学评价的弊端在于没有正确认识教学评价的作用,把教学评价本身当作目的与

4、终结。一、传统德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弊端传统学业评价的弊端:在评价范围上,重认知领域的评价,轻情感、行为操作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重总结性评价,轻日常性、阶段性,即形成性评价在评价主体上,重外部(他人评价),轻自我评价在评价基准上,重绝对评价,轻个体差异评价二、新课程的出现令人茫然失措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它是在综合原思想品德、社会、生活与劳动等学科以及相关的专题教育基础上重新建构起来的德育新课程。第一,教学评价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怎么评怎么学;怎么评怎么教第二,课程理念应同时指导

5、并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之中同步与否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第三,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应该与课程改革实践同步,甚至先行昨天的标准衡量今天的教学改革现象三、教学评价已成为课改瓶颈的原因?四、文件精神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我们的教育还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要深化教育改革,并提出要“加快改革评价制度”,“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的评价机制”。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提出:要“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关于编制《上海市建设一流基础教育‘九五’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

6、》的若干说明”中指出:要把改革教学评估体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切入口。因此,在德育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同时,大胆探索德育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如何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德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使之有效地发挥德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功能,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了。理论探索一、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的 涵义与功能(一)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的涵义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评价是指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并对增值的途径进行

7、探索的过程。(二)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评价是完善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如下图:课程、教学、评价三角关系图)教学评价是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增值的重要手段综合起来看,其目的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以促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评价(检验)课程(依据)教学(手段)二、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的 理论依据(一)多元智能理论1.内涵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观察——洞察自然智力2.启示评价的标准具有多元化评价的目的应该

8、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来源应该是学生的活动评价的核心是“全人”观(一)建构主义思想1.内涵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