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第九章神经系统

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第九章神经系统

ID:39332803

大小:2.51 MB

页数:52页

时间:2019-07-01

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第九章神经系统_第1页
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第九章神经系统_第2页
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第九章神经系统_第3页
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第九章神经系统_第4页
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第九章神经系统_第5页
资源描述:

《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第九章神经系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九章神经系统扁形虫蚯蚓小龙虾蚱蜢乌贼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脊髓从结构上分从功能上分从分布上分脑神经脊神经传人神经传出神经内脏神经躯体神经大脑小脑间脑脑干中脑脑桥延髓神经系统的组成(12对)(31对)中枢神经系统(CNS)外周神经系统(PNS)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干神经节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尽管神经系统的功能如此繁多复杂,而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元件只有两个:第一节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根据功能或在反射弧中的位置分: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

2、神经元(一)神经元分类根据对下一级神经元的影响:一、神经元(neuron)感觉神经元(sensoryneuron):也称传入神经元(afferentneuron)是传导感觉冲动的,胞体在脑、脊神经节内。其突起构成周围神经的传入神经。神经纤维终末在皮肤和肌肉等部位形成感受器。运动神经元(motorneuron):也称传出神经元(efferentneuro),是传导运动冲动的神经元。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和植物神经节内,其突起构成传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终未,分布在肌组织和腺体,形成效应器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也称联合神经元(association

3、neuron)是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神经元,人类神经系统中,最多的神经元,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复杂网络。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内,其突起一般也位于灰质。(二)基本结构与相应功能:1、胞体:接受、整合信息部位2、树突:接受、传导信息部位3、轴突始段:产生可传导信息(AP)部位4、N纤维:传导信息(AP)部位5、末稍:递质释放部位一、神经元(neuron)(三)神经纤维的分类1、根据结构分类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2、根据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的特征分类:多用于传出纤维分为:A、B、C三类A类:Aα、Aβ、Aγ、Aδ四种亚型3、根据纤维直径的大小和来源分类:常

4、用于传入纤维分为I、II、III、IV一、神经元(neuron)功能的完整性结构的完整性(四)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1、生理完整性:2、绝缘性:∵神经纤维之间无细胞质沟通+各纤维间存在着结缔组织。3、双向性:∵局部电流可沿N纤维向二个方向传导。4、不衰减性:冲动的大小、频率、速度不变∵是以不断产生新的AP的方式进行的,而AP的产生是“全或无”的。5、相对不疲劳性:∵比突触传递耗能少。(五)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因素:1、神经纤维的直径:纤维直径大的,传导速度快。2、髓鞘:有髓、无髓。3、温度:温度降低时传导速度降低。一、神经元(neuron)二、神经胶质细胞(一)分

5、类:1、中枢神经系统:星状、少突、小胶质细胞。2、外周神经系统:施旺氏细胞、卫星细胞。(二)特点:1、有突起,但无轴突和树突之分2、细胞间普遍存在缝隙链接,但不形成化学性突触3、细胞内外存在电位差,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4、产生多种神经活性物质,如神经递质、血管紧张素原以及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二、神经胶质细胞(三)基本功能:1、支持作用:星形2、修复和再生作用:小胶质;星形、施旺3、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星形4、绝缘(少突、施旺)和屏障(星形)作用5、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星形6、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星形第二节、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之间相接触,所形成的

6、特殊结构。突触传递:突触前神经元的冲动,通过突触而传向突触后神经元的全过程。(一)突触的概念:一、突触(二)突触的分类突触传递信息的方式化学性突触电突触对后继神经元的影响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突触形成部位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胞体突触轴突-轴突突触一、突触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突触传递。(三)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电突触(大多兴奋)电能—化学能—电能兴奋性抑制性电能—电能经典突触传递是一个电-化学-电过程:①电:指突触前末梢去极化②化学:指Ca2+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扩散,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上

7、的受体)发生特异结合,③电位:突触后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离子进入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电位。1、化学性突触传递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主)K+通透性↑Cl-(主)K+通透性↑突触前膜去极化Ca2+内流内突触小体IPSPEPSP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AB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突触后膜在兴奋性递质的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提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postsynapt

8、icpotentia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