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功能

《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功能

ID:21978875

大小:4.78 MB

页数:196页

时间:2018-10-21

《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功能_第1页
《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功能_第2页
《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功能_第3页
《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功能_第4页
《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功能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功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章神经系统功能FUNCTIONOFNERVOUSSYSTEM主讲人:罗昊澍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概述:韩济生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科学研究所前所长研究领域:从中枢神经化学角度系统研究针刺镇痛原理,发现针刺可动员体内的镇痛系统,释放出阿片肽、单胺类神经递质等,发挥镇痛作用。研制出“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对镇痛和治疗海洛因成瘾有良效。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1970年-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74年-JohnsHopkins-生物物理学博士;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 美国加州

2、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神经生物学教授等职“神经发育”、“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感觉信息处理”;“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研究领域:江西医学院本科1985至1991年在旧金山加州大学-博士1991至1994年哈佛大学-博士后,2004年起任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饶毅研究领域:1.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2.社会行为的分子生物学1.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2.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3.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4.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5.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6.脑的

3、高级功能概述:神经系统中枢部分脑(延髓、中脑、间脑、小脑、大脑等)脊髓外周部分按有关功能划分感觉(传入神经)运动(传出神经)躯体感觉神经植物性感觉神经植物性运动神经(支配内脏器官、心血管和腺体)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第一节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neuron)基本结构2.主要功能(1)机能性作用(2)营养性作用①感受刺激、引起兴奋或抑制②对不同来源的兴奋、抑制进行综合分析神经的功能性作用:神经末梢释放递质改变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神经营养性因子(NT)神经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也可持续产生某些物质对神经元起

4、支持和营养作用,并促进神经的生长发育。如: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性因子(BDNF)、神经营养性因子3(NT-3)和神经营养性因子4/5(NT4/5)等。神经元的分类(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双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2)根据神经元的传导功能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二)神经胶质(neuroglia)1.基本形态周围神经系统:雪旺氏细胞等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等返回雪旺氏细胞返回星形胶质细胞2.主要功能(1)支持作用(2)修复和再生作用(3)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4)绝缘和屏障作用(5)摄取和分泌递质1.神经

5、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1)完整性(结构完整,机能完整)(2)绝缘性(二)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与纤维类型(3)双向性(4)相对不疲劳性2.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1)直径传导速度(m/s)=6×直径(μm)(2)温度(3髓鞘3.神经纤维分类(1)根据电生理学特性(2)根据纤维直径和来源分类Ⅰa:肌梭传入纤维Ⅰb:腱器官传入纤维第二节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反射突触一、经典的化学性突触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曲张体三、电突触一、经典的突触传递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此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synapse)。轴-轴突触轴-树突

6、触轴-胞突触(一)分类(根据接触部位不同)(二)突触的微细结构三.突触传递过程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至突触前膜,前膜对Ca2+的通透性升高,Ca2+由间隙进入前膜内,促使前膜内的囊泡将递质释放到间隙内,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引起后膜的对离子的通透性加大,导致离子的跨膜流动,产生突触后电位。(四)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后膜对Na+、K+、Cl-,尤其是对Na+的通透性加大,产生内向电流,

7、使后膜发生局部去极化,这种去极化电位称为EPSP。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IPSP)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上Cl-通道开放,引起Cl-内流,从而使后膜发生局部超极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IPSP。EPSPIPSP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递质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离子流Na+内流K+外流Cl–内流+++++膜内正电+++膜内负电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超极化结果突触后神经元容易产生AP(兴奋)突触后神经元难于产生AP(抑制)根据产生部位不同突触

8、后抑制(发生在突触后膜)突触前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五)突触的抑制和易化1、突触的抑制①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inhibition)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末梢释放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