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273120
大小:20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29
《爱莲说背诵清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爱莲说》背诵清单一填空题1《爱莲说》中的“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既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2《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是宋代道州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名文。二解释下列字词1可爱者甚蕃(多)2世人盛爱牡丹(非常)3出淤泥而不染(沾染)4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美丽而不庄重)5中通外直(贯通,通达)6不蔓不枝(牵牵连连)(枝枝节节)7香远益清(更加)8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10花之隐逸者也(指隐居的人)11花之君子者也(指品德高尚的人)12陶后鲜有闻(很少)13同予者何人(我)14宜乎众矣(应当)三原文填空1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2描写莲花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作者感慨真正的隐士非常少的语句是菊之爱,陶后鲜有闻。4作者感慨真正的君子很少见的语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讽刺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6点明牡丹喻义的语句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7突出莲花质朴品质的语句是濯清涟而不妖58表明莲
3、花庄重而高雅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9赞颂莲正直而通达事理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10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似的语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1最能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语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12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4隐喻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5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名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1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
4、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7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在写到“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他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四问答题1划分第一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一、世人爱花的不同和人的思想感情的不同。二、描写莲的形象和品格,说明爱莲的缘由。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的哪些美好品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来描写莲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布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3文章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菊和牡丹?
5、有什么用意?5作者用菊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以突出莲的现象。作者对于菊,肯定其不同流合污,但否定其消极避世。对于牡丹,批判其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赞扬了莲的不慕名利,洁身自好。4第二段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又怎样的关系?第二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是以上段记叙、描写为基础,是上段在思想内容的深化。5第二段句式有哪些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三句式陈述句,二、五句式感叹句,四句是反问句生动深刻的表达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6“莲之爱,同予者和人”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
6、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7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句相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世人盛爱牡丹句相照应。其中“众”和独词形成反照应。8“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就是东晋时代著名诗人体现他爱菊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是《桃花源记》,学过他的诗是《归园田居》。9作者认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坚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10“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说明了什么?唐人贪图富贵,趋炎附势之风盛行。11“
7、陶渊明独爱菊”和“予独爱莲”中两个“独”的作用是什么?两个“独”字表明他们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明作者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12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人,本文各是什么情感和态度?对“菊”肯定并惋惜。对“牡丹”讽刺5对“莲”赞美13请说出文中菊、牡丹、莲的象征意义菊-----隐逸者牡丹-------贪图富贵者莲---------君子1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了莲以人的美好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15第二段中的“噫”有什么作用?能
8、否删去?不能。用叹词表达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二叹爱莲者甚少,三叹爱牡丹者众。16陶渊明以“逸”来保持自己的气节,本文作者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那他追求什么?在污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17“孟母三迁”以求不受环境的影响。孟子也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都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而周敦颐却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