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物与历史、地理、事件检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章人物与历史地理资料检索第一节人物资料检索第二节历史事件检索第三节历法资料的检索第四节地理资料检索教学目的:本章主要介绍人物资料检索、历史事件检索、地理资料检索。在人物资料检索方面,重点掌握各种人名资料的查找途径以及利用的主要工具书,近、现代人物传记资料的检索途径以及利用的主要工具书;在历史事件检索方面,重点掌握历史事件的原委以及专题资料的检索途径和方法;在地理资料检索方面,重点掌握地名的变迁以及专题资料的检索途径和方法。思考与练习:1何谓庙号、谥号、行第?2何谓避讳?其主要方法有哪几种?3近、现代人物传记资料的查找途径以及利用的主要工具书各
2、是什么?4查找明末李自成起义的专题资料,其途径、方法是什么?5查找南海诸岛是我国固有领土,其途径、方法是什么?查找历史文献:首先必须要有历史文献包括历史史书、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法、和历代典章制度等方面的资料。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一切科学知识的真实记录,也是人类社会继续发展和进步的宝贵资源。一定的历史学知识,按照正确的年代和历史的发展过程去查找所需文献,否则就会张冠李戴,东拉西扯;其次比较简便的方法是通过综合性或专科性辞典了解基本情况,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第三是追踪查源,利用有关检索工具查找历史资料,有些还必须调查考证、辨别真伪,弄
3、清历史真相。地理文献包括两大部分: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和地域差异的科学;人文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的科学。由于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很广泛,既涉及地球地质的构造形成和发展变化以及测绘、环境、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又包括国家或地区的疆域位置、行政区划、自然资源的分布,还包括经济的开发利用、山川形势和城乡的历史变迁、名胜古迹的游览和交通运输的发展等。因此,它是一种牵涉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等多学科的横跨学科。查找地理文献不仅需要广泛的地理常识,而且还要懂得地理横跨学科的分类知识。第一节人物资料
4、检索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了解历史、查找历史文献往往是从人物资料开始检索的,而人物资料的查找又往往是从人名开始的。一、人名检索在封建社会,由于氏族繁衍的关系,出现了姓氏、辈分排行的问题,又由于一个人物的学业、官职、地位和建立斋室的关系,出现了字、号、官衔等别名和室名以及死后的室名、谥号等别称。到了近代,写作多用笔名,因而又出现了笔名问题。此外,佛教僧侣有法名,戏剧演员有艺名等。因此,人名的查找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一、人名检索如北宋文学王安石,介甫,号半山老人。在王安石的著作中,我们还看到许多有关王安石的其他别称。他的诗文集称《临川集》,这
5、是因为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以此地名命其集名;他的传记称《王荆公年谱考略》,这是因为王安石曾封为荆国公,故称王荆公;他的全集称《王文公集》,这是因为王安石死后的谥号为“文。”一、人名检索查找历史人物,首先要弄清楚该人物究竟是谁?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历史上各个不同时代或同一个时代会出现同名同姓的情况。因此,要准确查找你所需要的人物,必须弄清该人物出生在哪一个时代、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是否是你真正要查找的人物?否则,就会张冠李戴。(一)、查找人物姓氏的工具书中国的姓氏相当复杂。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的称号,氏则是由姓衍生的分支。姓起源于母系社会
6、,氏则源于父系社会。至战国时期,姓氏涿渐融合,汉代通称为姓。姓有单姓与复姓之分;复姓又有二字、三字、四字、五字之分。已知的中华民族古今姓氏有6000多个。今人之姓,是从其先人姓氏继承而来的,常见姓不过2000个左右。(一)、查找人物姓氏的工具书解决人物姓氏的问题,一般可利用综合性的词典和查找人名的工具书即可解决。如:《辞海》、《辞源》、《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词典》、《中文大辞典》、《大汉和辞典》、《中国历史人物辞典》、《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中国现代名人词典》、《当代中国名人录》、《现代中国名人辞典索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辞典》
7、、《中共党史人名录》、《中国国民党名人录》、《历代人物生卒年表》、《历代人物年里碑专综表》以及各学科名人辞典等。专门查找姓氏可利用:《新编千家姓》、《中国姓氏汇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中文人物数据库开始在我国出现,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电子版人名词典。目前主要有:《中国科技名人数据库》《新华社国内国际人物库》《〈人民日报〉人物索引库》《〈经济日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机构及领导人库》(二)、查找室名别号字号的工具书室名别号问题。例如:我们看到(宋)姜夔《扬州慢》词序有这样一段话:“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
8、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戌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这里的“千岩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