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248574
大小:3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8
《简析中庸思想的内涵和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简析中庸思想的内涵和特征黄伟(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福建福州350007)【摘要】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理论成果,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本文从认识论、方法论和目的论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中庸思想“中常、中正”“时中、用中”和“中和、中道”的三方面含义,分析和探讨中庸思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仁礼合一”和“诚明合一”等四个特征,为进步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庸思想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关键词】中庸思想;内涵特征;简析《中庸》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它既是一种伦理学说,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中庸思想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范畴,而且是对世界万物本质及发展规律的认识,也
2、是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是一个重大的哲学理论问题。“中庸”绝不是人们习惯上所说的“折中主义”,也不是取两边平均值的简单算式,而是一种思想修养境界。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古代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意蕴深远,“中庸”就包含着这种思想,有很多影响后世的处世方法、精神和原则。一、中庸思想的内涵谈到中庸思想,必先理解“中庸”二字。“中庸”一词在《论语·雍也》中就出现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作为道德标准,该是最高尚的了!可惜人们已经很长时间不能做到了。“中”与“庸”合二为一,意思是正确得当。那么如何正确理解“中庸”及其思想内涵呢?从“中庸”原文的意思和历代名家名作的
3、释义中概括出来,我认为中庸思想有“中常、中正”(认识论)、“时中、用中”(方法论)和“中和、中道”(目的论)三方面的含义。1.中庸思想的认识论含义———中常、中正我们对中庸思想的认知,首先来了解明代朱熹对“中庸”的解释,朱熹解释见于《四书章句集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朱熹的理解是“庸”为“常”,“中庸”之道就是“中常”之道,也就是说中道乃是事物的常道。“中常”的含义指的是事物的常道中蕴含着内在、本质、和谐的理念。很多人简单的把“中庸”理解为“折中与平常”,即折中主义。事实上“中庸”指的是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一种和谐状态,而折中主义只是把不
4、同质的理解或理论无原则的、机械的结合在一起。把中庸理解为平常、折中显然不符合孔子的原意,在孔子眼里,中庸是“至极”之德,是最高级的,一般人不能达到的境界。在《周易》中,“中”有“正中”、“刚中”、“得中”、“行中”、“中正”的含义。“中则必正,正则必中,中正二名实为一义。”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引用程颐的话:“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从中可以看出朱熹、程颐把中庸视为天下之至道,作为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指导原则。中庸的基本含义中就包含着“中正”的原则。2.中庸思想的方法论含义———用中、时中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理解中庸思想,最鲜明的含义就是“用中”、“时
5、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都充分说明了“用中”的含义。孔子思想中,“仁”与“礼”是核心,但要把“仁”与“礼”在日常生活和政治中加以实现,必须以“中庸”作为实现的途径,这就是“用中”的问题。孔子谈到舜之所以为舜,就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他把握事物的两个极端,而用中道于民众,做到“隐恶而扬善”。所谓“时中”就是“用中适时”,避免“过”与“不及”,以达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求其适宜,既要遵循做人的原则,又要在具体事务中把握灵活性,有通权达变的技巧
6、,而不能一成不变,死板僵化地“执中”、“用中”。孔子中庸思想的“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的原则,所蕴含的内在精神便是“时中”,“时中”是中庸思想方法论的灵魂和核心。在孔子看来“执两用中”是一个总的原则,而“时中”就是“执两用中”原则的实际运用,是把“执两用中”正确运用于面临事物的问题上。在教育实践中,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抑有扬、补偏救弊的教育方法。3.中庸思想的目的论含义———中和、中道中庸思想的最后目的就是“致中和”。即包含着“中和”、“中道”的含义。《中庸》开篇第1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7、,万物育焉。”意思是人的喜怒哀乐情感没有表露时的状态是“中”,表露出来恰到好处叫做“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达的大道,达到了“中和”,就呈现出一幅和谐的画面,天地就各在其位、各行其道、各得其所、各尽其性,万物就顺遂发育。“致中和”是子思对孔子中庸思想的概括和完善。“致”有“极尽”、“达到”之意,“致中和”即“极尽中和”。中庸思想极力推崇“至诚之道”。认为“诚”就是达到中庸之道的关键一步。“中道”指的是“至诚之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