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

ID:39229898

大小:1.24 MB

页数:60页

时间:2019-06-28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_第1页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_第2页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_第3页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_第4页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斗争实践中的精神结晶。抗战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而言,可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第三讲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亦即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的反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优秀成份,构成中华民族精神

2、,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张岱年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文中认为,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是(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二、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神财富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趋善求治为特征的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1、自强不息,厚德

3、载物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5、民为邦本,平均平等6、心忧天下,敢为人先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8、求是务实,豁达乐观9、天人合一,物我相亲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毅,朱子注云:“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不能致其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意谓:天道运行刚劲雄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力求进步,

4、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孟子讲“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5、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程度的一种状态。例如音乐,五音的高低疾缓臻于完美,就称为和;又如饮食,五味的多寡浓淡搭配得宜,也称为和;又如身体,阴阳之气平衡饱满,也称为和;又如德行,处事不刚不柔曰和。贵和持中,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何谓“中庸”?据宋儒

6、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执中守正。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折中致和。就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因时制宜。就是与时俱进,通权达变,随机应变。所以综合起来,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

7、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因时制宜,与时俱进。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中华民族是坚持正义、勇于追求真理、崇尚气节的民族。已成为人们心理素质内容之一的“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等人生价值准则,更是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并身体力行的。孟子的“舍生取义”的精神与孔子“杀身成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松有风骨雪难摧,人有气节最可贵。“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8、公孙丑上》在战国时,孟子就提出了大丈夫要“养浩然之气”。后来,儒家学说将“气”与表示身份地位的“节”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中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