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226840
大小:3.21 MB
页数:127页
时间:2019-06-28
《专题三遗传的基础和遗传定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三遗传的基础和遗传定律遗传←→分子基础基本规律↑细胞基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基因的概念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细胞的减数分裂配子的形成过程受精过程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方法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伴性遗传1.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蛋白质的认识当时未发现类似蛋白质结构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直到20世纪30年代,对DNA的认识才使人们意识到DNA的重要性,但由于对其结构没有清晰的了解。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
2、地位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的条件:2、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3、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4、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化学成分分析:DNA蛋白质生物在传种接代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是如何变化的?以人为例:亲代(2×23)父:母: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受精卵(2×23)精子(23)卵细胞(23)(2×23)新个体(子代)证据之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928年格里菲思实验)R型菌粗
3、糙无荚膜无毒性S型菌光滑(Smooth)有荚膜有毒性多糖类荚膜(Rough)结论:S型菌中有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的物质——转化因子如何寻找并确认这种物质——转化因子?思考:S型活细菌多糖脂类蛋白质DNADNA水解物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RRRRRRSS2、艾弗里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1944年)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结论:证据之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实验)(含S)(含P)蛋白质的组成元素:DNA的组成元素:C
4、、H、O、N、(S)C、H、O、N、P(99%)——用32p标记——用35S标记噬菌体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外壳蛋白质细菌的细胞内没有放射性没有放射性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内部DNA细菌内的DNA核苷酸有放射性有放射性标记侵染搅拌 检测亲代噬菌体同位素的去向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实验现象与结论32P标记DNA进入细菌体内DNA有32P标记35S标记蛋白质在上清液中(留在细菌外部)外壳蛋白质无35S标记DNA分子在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动态
5、过程:侵入别的细菌侵入合成吸附组装释放吸附侵入合成组装释放噬菌体的DNA在细菌体内,使细胞本身的DNA解体,同时利用细菌的化学成分合成噬菌体自身的DNA和蛋白质目前,已有充分的科学研究资料证明,绝大多数生物都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DNA是唯一的遗传物质吗?遗传物质的类型分析“烟草花叶病毒重建实验”实验证明: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遗传物质是RNA(TMV)蛋白质RNA烟草花叶病毒RNA蛋白质侵染烟草侵染烟草得花叶病不得花叶病结论: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思考:DNA或RNADNADNA2、烟
6、草的遗传物质是什么?DNA1、动物和人体的遗传物质是什么?3、细菌的遗传物质是什么?4、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5、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核酸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分布主要在染色体上细胞质内细胞核遗传细胞质遗传生物的遗传(所以说,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例:线粒体肌病细胞质遗传________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后代只表现出______的性状______和______中的DNA中的基因都称为细胞质基因线粒体DNA的缺陷与数十种人类的遗传病有关,这些疾病多与脑部和肌肉有关,如:线粒体脑肌病:乳
7、酸中毒,中风样发作综合症,母系遗传病。表现为身材矮小、多毛、头痛、肌无力、运动诱发呕吐、癫痫发作、再发性脑损伤,并引起偏瘫、偏语这些疾病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受精过程中,受精卵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亲的卵细胞线粒体叶绿体不符合母本一、选择题1、关于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糖核酸B.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C.脱氧核糖核酸D.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B2.生物的遗传物质是:()A.DNAB.RNAC.核酸D.蛋白质C3.注射后能使小白鼠因患败血病而死亡的是( )A.R型肺炎双球菌B.加热杀死后的
8、R型肺炎双球菌C.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D.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细菌混合D4、用噬菌体去侵染内含有32P的细菌,在细菌解体后,含32P的应是()A、子代噬菌体DNAB、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C、子代噬菌体所有部分D、子代噬菌体不含32P5、用噬菌体去感染内含大量3H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3H应()A、随细菌的解体而消失B、发现于噬菌体外壳和DNA中C、仅发现于噬菌体的DNA中D、仅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中AB6、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