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李时珍和仲景小续命汤_陈德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山西中医2004年12月第20卷第6期SHANXIJOFTCMDec.2004Vol.20No.6·文献研究·李时珍和仲景小续命汤陈德荣赵怀舟摘要:《本草纲目》中关于“仲景小续命汤”的提法,最早见于《本草衍义》一书。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早于《本草衍义》而足以证明其源于仲景的文献。依据《普济方》中对本方及与《本草衍义》中相同加减法的引用,可以较为准确地考订“仲景小续命汤”的全部药味组成。但先后引用此方的《普济方》和《本草纲目》的作者均未对此方来源做出进一步的追溯。因此小续命汤虽然来源甚古,但目前还不好遽然肯定其必出仲景。关键词:小续命汤;张仲景;李时珍;本草衍
2、义;普济方;本草纲目;文献考证中图分类号:R22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156(2004)06-0048-03清人汪昂曾说:“小续命汤……通治六经中风,邪不医药研究院门诊中药房的同志细心挑捡出3个不同批次的遂,语言謇涩及刚柔二痉。亦治厥阴风湿……此方今人罕药用杏仁完整者各210瓣,以当古之105枚,分别称重,3用,然古今风方,多从此方损益为治”[1]。成书于明万历六年组结果为33g、33g、35g),但仍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考察。(公元1578年)的《本草纲目》强调了对小续命汤的灵活应众所周知,《金匮要略》中只有(大)续命汤而无小续命汤。依
3、用和加减化裁,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它的使用范围。不但筋仲景大小青龙汤、大小柴胡汤、大小承气汤、大小建中汤、大脉拘挛、言语不利之中风病随证治之加减可疗,而且脚肿面小陷胸汤、大小半夏汤诸方大小相对而设的旨趣,仲景书中肿、水泄痔血以及风湿腰腿痛等症,也能举一反三,用此方的确应当有小续命汤存焉。若真能找到并证实“仲景小续命巧妙施治。汤”的存在及指归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本草纲目·神农本经名例》中说:“有人年六十,脚肿1《金匮要略》中仅有(大)续命汤生疮,忽食猪肉,不安。医以药下之,稍愈。时出外,中风汗今本张仲景书中以“续命”为名的处方是《金匮要略方出,头面暴肿,起紫
4、黑色,多睡,耳轮上有浮泡小疮,黄汁出,论·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附方:乃与小续命汤倍加羌活服之,遂愈。”[2]《本草纲目·麻黄》“《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中说:“一锦衣夏月饮酒达旦,病水泄,数日不止,水谷直出。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服分利消导升提诸药则反剧。时珍诊之,脉浮而缓,大肠下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弩,复发痔血。此因肉食生冷茶水过杂,抑遏阳气在下,木盛草各三两芎一两杏仁四十枚土衰,《素问》所谓`久风成飧泄’也。法当升之扬之。遂以小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续命汤投之
5、,一服而愈。”[2]《本草纲目·白龙须》发明中说: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凡男妇风湿腰腿痛,先服小续命汤及渗湿汤,后乃服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3][2]此”。《本草纲目·寒号虫》附方中引《奇效方》:“中风瘫按:《古今录验》续命汤是林亿等人从《外台秘要卷十四缓,追魂散……每服二钱,热酒调下,日一服。继服小续命·风痱方三首》的第3首辑录而出的:“又续命汤,治中风汤”[2]。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人,不知痛处,或拘但《本草纲目·神农本经名例》中关于此方出处的判断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疗产妇大去血
6、者,及老人却耐人寻味。其文曰:“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小年常小儿方。服生硫黄数斤,近服菟丝有效。脉左上二部、右下二部弦紧甘草炙桂心当归人参石膏碎绵裹干姜各二两有力。五七年来,病右手足筋急拘挛,言语稍迟。遂与仲景小麻黄三两去节芎一两杏人四十枚,去皮尖两人续命汤,加薏苡仁一两以治筋急,减黄芩、人参、芍药各半以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当小汗,薄避中寒,杏仁只用一百五枚。后云:尚觉大冷。因尽去人参、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疗但伏芩、芍,加当归一两半,遂安。小续命汤今人多用,不能逐证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洪肿。忌海藻、菘
7、菜、生葱。《范汪加减,遂至危殆,故举以为例”[2]。方》主病及用水升数煮取多少并同。汪云:`是仲景方,本欠虽然以上引文中明确写出了“仲景小续命汤”6字,并两味’。”[4]且提供了“杏仁只用一百五枚”的细节(笔者曾请山西省中《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诸风第二》的第7方与之雷同。其文曰:“大续命汤治与前大续命汤同,宜产妇及老小等方:作者简介:陈德荣,男,1951年4月生,副主任医师,山西省中麻黄芎各三两干姜石膏人参当归桂心医药研究院(太原030012);赵怀舟,单位同第一作者。甘草各一两杏人四十枚·48·山西中医2004年12月第20卷第6期SHANXIJOFTCMD
8、ec.2004Vol.20No.6右九味,咀,以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