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75430
大小:427.92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6-26
《循环经济专题(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循环经济专题1循环经济概述1.1循环经济的涵义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新的经济观新的价值观新的生产观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
2、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1.2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
3、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
4、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3R原则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从资源流动的组织层面来看,主要是从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三个层面来展开;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来看,主要是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三条技术路径去实现。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因此,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基
5、本特征是: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资源开发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生产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再生资源生产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社会消费环节1.3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研究1.31发展的三个组织层面1.3.2发展的三条技术路径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来看,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无害化生产三条技术路径来实现。 1.5循环经济有法可依中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主要体现在两个基本法律,即: 200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清
6、洁生产促进法》; 2008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 由于清洁生产属于循环经济的一个子系统,后者通过并实施后,将会和前者产生一些矛盾,有人认为应废除前一个法律(但目前没有)。例如,前者规定,国务院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后者规定,国务院发改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的循环经济工作。而2003年机构改革后,国家经贸委已经撤销,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却没有撤销该部门。这就产生了发改委和地方经贸委的管理真空问题。 循环经济体系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
7、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由于它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因而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各级政府作为建立循环经济社会机制的主体,应抓紧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尽管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注重技术标准而不是具体技术。政府在制定适应循环经济要求的法规政策时,应当注重规定最终产品的指标含量,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的指标含量
8、,而不是直接规定企业必须使用某种具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的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各展所长,创造出一个广阔的技术创新平台。否则,就容易限制企业多路径的创造力。 控制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