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1卷第4期衡阳师范学院学报No.4Vol.312010年8月JournalofHengyangNormalUniversityAug2010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精神叶经文(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湖南衡阳421008)摘要:与西方古典绘画的模仿说相比,中国古典绘画更追求意象的表现,追求意与象、主体与客体在艺术中的和谐统一。意象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写实风格,也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表现,它是中国古典绘画追求心理和谐的文化的表征。因此,我们对意象审美中所积淀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生态文
2、化意识的秉承和发扬,在当代尤具现实意义。关键词:意;象;意象;意境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10)04017003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概念首态的不同,实质上来源于各民族认识世界的观照方式、审见于!周易∀,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美目的、情感表达的不同。鲍姆加登在1750年出版的!美(!系辞传#下∀)。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学∀一书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美学是研究情感或感性认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3、!系辞识的科学。早在二千多年前,希腊人便对人的心理作了几传#上∀)。象在中国文化中既指自然的物体形态,象何式的知、情、意的划分。而早在中国先秦的儒家诗学中,的提出从一开始便具有宗教思维的抽象性。古者,包栖氏就强调美与善、情与理的统一,并在感性的认知中烙上民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族的、文化心理的、道德的印痕。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传#下∀)。象从一开始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4、∀)就孕育了中华民族对时空、万物、宇宙、人生辩证思维的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是以经夫抽象性。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意在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出现以前,在儒家诗学中已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确定言志说,继之出现了缘情说与之对立。在汉、佾∀)六朝时期又出现了才、情、性等文艺理论。此时前二者论美与善的关系,后者则强调情与理的统一。的意实际上综合了志、情、才,是对缘情与言而意象的美学根基并非仅基于儒家诗学,它也是志对立统一的超越,并基本
5、具有了主体对审美客体形上庄、禅哲学的外化,是东方艺术自由精神的彰显,更追求的审美特质。贴近艺术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而意与象的结合,在刘勰的独照之匠,窥首先,物感说。南朝谢赫在六法中提出的应物意象而运斤(!文心雕龙∀)之后,便成为东方人特有的美象形,可谓是中国文人画创作的主体原则。应物与学主张。圣人立象以尽意实际上暗示了形与神、物感同理,应者,感应也,感于物而动,动而生情,以形与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美学地位,以通神明情运法,物我共化。物感最早形成于音乐、诗学理论中,之德,
6、以类万物之情实际上已蕴含了审美主体从有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无限的品质表现。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艺术就其本质而言具有唯心的特点。但东、西艺术形(!礼记#乐记∀)。但其本质却是整个东方艺术对于心理和收稿日期:20100326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09年教学研究项目!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有效模式研究∀资助;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现代城市导向系统的人性化设计研究∀(09YBB053)。作者简介:叶经文(1971∃),男,湖南新化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
7、艺术设计、水彩画研究。170谐的追求。美学追求即强调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但偏重于无限;肯定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认知与直觉的统一,但偏重于直觉;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心雕龙#物色∀)却更希冀心理和谐道的超然韵致。在这里,东方的意是以诗人感物,联类无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象艺术精神,内化为古典文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追求和主体对逍遥游的心象世界的建构;在艺术形态徊。(!文心雕龙#物色∀)上外化为对意境、象外之境的营建,以及对
8、神、以上明确地说明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外物观,但外物只妙、逸等美学范畴的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是艺术创作的基点,而理想的追求是物∃∃∃心理的和谐统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孟子∀),在中国古典美学一。古典诗学中的赋、比、兴手法,辞、赋等文中,从先秦便体现了艺术主体对意象的超越和境界体,东方绘画中的游心说、写心说更是对物感的追寻。毕竟,象是有限的,艺术主体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