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ID:39160883

大小:6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26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5* 散文二篇◇教材分析◇《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写的一篇散文。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是罗素为晚年自传作的前言,以其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表现了作者崇高的人生观和博大的胸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课文的思路与层次,培养抽象思维能力。2.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作者的情感。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

2、言特点,理解文章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2.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情分析◇1.重点:理解议论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品味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语言。2.难点:理清课文的层次,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二、预习成果展示1.作者简介5严文井

3、(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武汉市武昌区)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主要著作有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2.检测生字词臼齿(jiù)  兴味(xìng)  洗涤(dí)茸毛(róng)蔓延(màn)凋谢(diāo)三、学习新课步骤一:朗读课文,理清结构1.选两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2.理清文章论述层次。明确:第一层(第1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4、。第二层(第2~4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第三层(第5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步骤二:研读课文,理解情感1.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明确: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只能“听天由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恒,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

5、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3.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步骤三:合作探究,学习写法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先抑后扬。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这是“抑”;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

6、,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是“扬”,最后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层层铺垫,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四、课堂小结这篇《永久的生命》阐发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就具体的生命个体而言,生命是有限的;从生物界的总体来说,生命又是永存的。散文中既无长吁短叹,也不盲目乐观,只以一种豁达坦然的笔调,宣示生命的意义,告诫人们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促人上进。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题目。2.预习《我为什么而活着》。附:【板书设计】5永久的生命珍惜时间建功立业奉献社会获得永恒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

7、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同学们,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二、预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是他为晚年自传作的前言,以其饱含情愫的如椽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