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60844
大小:17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26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9三峡练习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9.三峡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虽乘奔御风__(2)清荣峻茂__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B.其间千二百里
2、飞漱其间C.春冬之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不以疾也静以修身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0.下列对文章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B.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了三峡秋天凄寒的环境特点。11.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
3、客?请说说理由。6(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河水龙门(节选)郦道元此石经始①禹②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⑤。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⑥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⑦。其水尚奔浪万寻⑧,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⑨,鼓若山腾⑩,浚波⑪颓迭,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⑫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注】①经始:开始。②禹:治水的大禹。③崇深:高深。④返:回冲。捍:摇动。⑤倚:依靠。⑥素气:白气。⑦窥:看。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⑧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⑨浑洪:水势浩大。赑(bì)怒:发怒。鼓:鼓荡。若山腾:像
4、山一样腾起。⑪浚波:大的波浪。⑫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河中漱广 飞漱其间B.素气云浮可以调素琴C.往来遥观者作青云白鹤观D.其水尚奔浪万寻虽乘奔御风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驷马之追也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B.沿河求之C.莲,花之君子者也D.无案牍之劳形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2)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15.文中所引的“水非石凿,而能入石”的意思
5、是什么?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什么?16.文末引用慎子下龙门的记载有什么作用?(二)[16黄冈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6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二翁登泰山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
6、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注】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略无阙处____(2)属引凄异____(3)二人对酌____(4)越钱塘,绝长江
7、____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B.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C.而至泰阴已至半山矣D.乙翁欲扶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9.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2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21.(1)【甲】文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__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乙】文的故事给我们的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