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学:2章1作物需水量与影响因素

农田水利学:2章1作物需水量与影响因素

ID:39146529

大小:277.81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6-25

农田水利学:2章1作物需水量与影响因素_第1页
农田水利学:2章1作物需水量与影响因素_第2页
农田水利学:2章1作物需水量与影响因素_第3页
农田水利学:2章1作物需水量与影响因素_第4页
农田水利学:2章1作物需水量与影响因素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田水利学:2章1作物需水量与影响因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植株蒸腾棵间蒸发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地表径流组成植株体的一部分1.作物需水量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一、作物需水量与影响因素植株蒸腾:作物将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蒸散到大气中的现象。棵间蒸发:植株间土壤或田面的水分蒸发。深层渗漏:旱地中由于降雨量或灌溉水量太多,使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量,向根系吸水层以下土层渗漏的现象。作物需水量: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土壤水分和肥力适宜时,在给定的生长环境中能取得高产潜力的条件下为满足植株蒸腾、棵间蒸发、组成植株体所需要的水量。1.作物需水量作物耗水量就某一地区而言,指具体条

2、件下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实际所消耗的水量。需水量是一个理论值,又称为潜在蒸散量(或潜在腾发量),而耗水量是一个实际值,又称实际蒸散量。生态需水量应该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的需水量,而并不是指单单的生物体的需水量或者耗水量.作物需水量就等于植株蒸腾量和棵间蒸发量之和,即所谓的“蒸发蒸腾量”作物需水量包含生理和生态需水两个方面。作物生理需水:作物生命过程中各种生理活动(如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等)所需要的水分。植株蒸腾实际上是作物生理需水的一部分。作物生态需水:指生育过程中,为给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所需要的水分。棵间

3、蒸发即属于作物的生态需水。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规律为:随着作物的生长和叶面积的增加,需水量值也不断增大,在作物苗期,需水量值较小,当作物进入生长盛期,需水量增加很快,叶面积最大时,作物需水量出现高峰;到作物成熟期,需水量值又迅速下降。在整个作物的生育期内,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两者互为消长。每种作物都有需水高峰期,需水高峰期一般处于作物生长旺盛阶段。作物在不同生育时期对缺水的敏感程度不同,在作物整个生育期中通常把对缺水最敏感、缺水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称为作物需水临界期或需水关键期。一、作物需水量与影响因素各种作物需水临界期不完

4、全相同,但大多数出现在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阶段,在作物需水临界期缺水,会对产量产生很大影响。作物需水系数:生产单位产量作物(如1kg小麦)的需水量(mmkg-1)。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作物每消耗单位水量所能生产的产量(kg/mm或kg/m3。2.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1)作物因素①不同种类的作物需水量有很大的差异;②不同品种的作物需水量有很大差异;③不同生育阶段需水量不同;④不同长势的作物需水量不同。(2)气象因素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它不仅影响蒸腾速率,也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当气温高、日照时数多、相对

5、湿度小时,需水量会增加。(3)土壤因素①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土壤因素主要有质地、颜色、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等。砂土持水力弱,蒸发较快,因此,在砂土上的作物需水量就大。②土壤颜色而言,黑褐色土壤吸热较多,其蒸发较大,而颜色较浅的黄白色土壤反射较强,相对蒸发较少。③土壤含水量较高时,蒸发强烈,作物需水量较大;相反,土壤含水量较低时,作物需水量较少。(4)农业技术农业栽培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水量消耗的速度。粗放的农业栽培技术,可导致土壤水分的无效消耗。灌水后适时耕耙保墒、中耕松土,将使土壤表面形成一个疏松层,这样可减少水量的消

6、耗。作物需水量是农业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国民经济中消耗水分的最主要部分。它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所必需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灌排工程规划、设计、管理的基本依据。ETc的估算方法有两类,一类是直接计算法,另一类是通过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与作物系数Kc估算的方法。直接计算作物蒸发蒸腾量的方法均为经验公式法,即根据作物蒸发蒸腾量和主要气象要素以及作物产量等实测成果,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二、作物需水量(蒸发蒸腾量)的估算(一)直接计算1.水面蒸发量法(蒸发皿法或α值法):水面蒸发量与作物需水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因此

7、可用水面蒸发量这一参数来计算作物需水量:ETc=αE0或ETc=aE0+bα—需水系数或蒸发系数,为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的比值,由实测资料确定,一般水稻田的α=0.9~1.3,旱作的α=0.3~0.7。一般水稻用α值法比较好。1.水面蒸发量法(蒸发皿法或α值法):2.产量法:作物产量反映了水、土、肥、热、气、光等因素的协调及农业措施的综合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作物需水量将随产量的提高而增加。但是需水量的增加并不与产量成比例,单位产量的需水量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说明当作物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要进一步提高产量就不能仅靠增加水量,而

8、必须同时改善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其它条件。2.产量法(K值法):用作物产量计算作物需水量的表达式为:式中:ET―全生育期的需水量(mm);Y―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kg亩-1);K―需水系数(m3kg-1),为单位产量的需水量。对于旱作物,在土壤水分不足而影响高产的情况下,需水量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