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25849
大小:37.0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6-25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实验班,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河北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实验部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1.《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A.推行郡国并行制B.强化君主专制C.加强中央集权D.解决土地兼并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
2、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作者主要强调传统制度()A.建设的延续性B.创新的曲折性C.存在的合理性D.产生的必要性3.《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A.社会演进趋势相同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官方意识形态一致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4.下列关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三者相同点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
3、是重要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维护了国家的长期统一D.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历朝所沿用5.中国古代,“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这一观点( )A.主张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B.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历史教训相符合C.认为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D.强调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6.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是( )
4、A.政治腐败 B.宦官专政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7.“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 )A.永久居住权B.海关管理权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8.林增平《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写道: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
5、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依据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全部来源于国内的剩余资本B.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长迅速C.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结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他们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一劳永逸。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近代主权意识的缺失 B.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C.希望保
6、全中国国家利益 D.事实上主导了中外谈判10.有学者评论太平天国运动时说道:“太平天国的失败并不是社会革命的结束,而是新的社会革命的开始。”该学者意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 )A.是推动中国开启近代化建设的根本原因B.激发了先进中国人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积极性C.使清政府意识到封建制度的落后性D.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创造环境和思想基础11.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等几类条款。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B.惩治附合与支持义和团的
7、官员C.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D.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12.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具有空想性B.革命任务不明确C.目标不清晰D.指导思想不科学13.美国《时代》杂志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下列哪次战役粉碎了日军的侵华“时间表”(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14.1938年1月8日,
8、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军训部长白崇禧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与日本人作长期抗战。”同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驳斥了当时流行的速胜论和亡国论,通过分析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