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17126
大小:42.51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6-25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考语文最后冲刺模拟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考语文最后冲刺模拟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诗礼文化中的诗教与礼制的互动关系而言,两者或离或合,大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演变。先周时期,诗教与礼制天然遇合,生成诗礼文化的初级国家形态。诗教争礼制最初经历了从自然状态,过渡到舜以来初级国家形态的漫长历程。当原始部落社会迈进初级国家的门槛时,朴素自然的民间礼俗一变而为初级国家形态的礼制。于是,礼制建设向诗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这
2、是帝舜发出的对子弟开展诗教的命辞。从此,诗教与礼制相结合,共同启动了诗礼文化建构的历程。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西周初创,即十分重视诗礼文化建设。在周太师整理规范前代已有诗作的基础上,以周公旦、成王诵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创制了大量新诗,以施于王室与公室典礼。其中,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规范,重在明等级;以“六艺”为核心的贵族教育内容,重在调人情。于是,诗教与礼制二者相互倚重,相与为用,紧密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春秋时期,诗教与礼制渐次分离,制度之教演变为文化之教。平王东迁,王室渐次衰微,原本以和合礼制为主要任务的诗教,逐渐从礼制
3、系统中淡出。转而演变为儒、墨、名家的道德修身和言辞进身手段。此时开始盛行的歌《诗》、引《诗》以“言志”的文化活动,显示出诗教脱离典礼轨道的倾向。此时的《诗》已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制,而是独立的大学文本了。诗教因西周传统礼制的变革崩坠而趋向没落,诗教对建构诗礼文化的影响力自然就减弱了。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相互乖离,《诗》成为少数经师传习的文学文本。当时,七雄争霸,礼崩乐坏,就连儒家在传播《诗》上也有心无力,其他学派如纵横家引述《诗》句完全是出于论辩术的需要,法家则危言耸听地说如果用诗、书、礼、乐治国,“敌至面削,不至必贫”(《商君书·去强》)。秦王朝建立后,更是以焚
4、书坑儒的极端手段毁灭诗礼文化,《诗》既在被灭之列,诗教自然也无施展空间,这样它就从国家和民间两个领域完全退出。只能奄奄一息地苟活于少数经师之手了。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礼文化上升为皇权制国家的政教样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诗教走向了它的终极形态——政教化。当时,上有官学,下有私学,形成了诗教彬彬之盛的局面,国家政教道德得到了强化。当时的学者翼奉说,《诗》和《易》《春秋》一样,“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汉书·吴奉传》)。足见《诗》和其他儒家经典一道,参与了汉代国家礼制的建设。从诗教与礼制关系的离合与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诗》与礼共生
5、互动的基本类型;进而从诗礼文化的起落兴衰中,既可透视出历史文化的运行与演变规律,也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历史借鉴。(摘编自郝建杰《诗教与礼制的离合》,原文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尚处在原始社会的帝舜要求对子弟开展诗教,标志着诗教开始与礼制相结合。B.西周时代周公旦等人创制新诗用于王室和公室典礼,诗教与礼制已水乳交融。C.春秋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渐行渐远,秦朝时达到极点,诗教从全社会彻底消失。D.汉武帝时期官学、私学都重视诗教,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教走向了政教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6、.文章首段开宗明义,概括说明先秦两汉时期诗礼文化中诗教与礼制互动的总体情况。B.中间五段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具体论述诗教与礼制离合关系的五次历史性演变。C.文章末段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本文所作研究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D.文中引述《尚书》《诗》《春秋》《商君书》《汉书》等古典文献,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五次历史性演变中,第一次是开端,经历了最漫长的过程。B.诗教与礼制的离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第五次完全又回到了第二次的状态。C.从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不同状态来看,诗教只有与礼制相结合,才有其
7、历史价值。D.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这种状态后来应该一直持续,直到清王朝灭亡。(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我一生,70年从事教学,我觉得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庆典上,叶嘉莹将自己与诗词的情缘娓娓道来。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她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她要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叶嘉莹对诗词的兴趣,从幼年便开始了。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四合院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