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2课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如“虽”“弗”“教学相长”等。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中重视实践,付诸行动,“教学相长”。【情境导入】同学们,通过教和学,学的人可以获得进步,教的人也可以得到提高。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学相长。这在《礼记·学记》中就已经有阐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进一步领悟“教学相长”的道理。【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2.结合课下注释,把握重点文言词语
2、的意思,疏通文意。(1)虽有嘉肴:虽,即使。嘉肴,美味的鱼、肉之类的熟食。(2)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所以。(4)教然后知困:困,困惑。(5)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6)然后能自强也:自强,自己努力向上。(7)学学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后一个“学”,学习。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体意思。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好。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知道不足,然后就能
3、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己努力向上。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篇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二、研讨释疑——探究文意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教和学的关系。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2.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明确: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3.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明确:类比论证。4.请你具体说说为什么
4、“教学相长”。明确:因为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己努力向上。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三、深入文本——学后品味1.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明确: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2.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明确:在课堂学习中认真听讲的同时,积极和老师交流,和老师共同进步。四、拓展延伸请你说几句教学相长的名言。明确: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陶行知先生既没有进步,
5、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定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陶行知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杨再隋附板书设计:《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1.掌握“与”“亲”“独”“其”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2.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3.了解“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
6、背诵《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状况的一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其实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新课解读】一、阅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标出停顿及疑难字音。2.学生自由朗读:(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结合课文
7、注释,利用工具书,疏解文意,并勾画出重点词句及提出疑难字词句。(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译文: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能健康成长。(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译文: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也不会发生。4.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并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8、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1)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2)小组讨论,交流明确: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述,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男有分,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