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14981
大小:3.67 MB
页数:110页
时间:2019-06-25
《不同土壤肥力施肥配方及水平对小麦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同土壤肥力施肥配方及水平对小麦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的影响姓名:李伟海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指导教师:张洪程;许轲20070601李伟海:不同土壤肥力施肥配方及水平对小麦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的影响!不同土壤肥力施肥配方及水平对小麦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的影晌研究生:李伟海导师:张洪程教授许轲副教授(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9)摘要试验于2005.2006年在江苏省宿迁市皂河镇进行。以优质中筋小麦淮麦19和优质强筋小麦烟农19为供试材料,在淮北地区土壤肥力有明显差异的三块田(分别为高肥、中肥、低肥田)上研究
2、了氮、磷、钾肥配方及施肥水平对小麦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l、高肥田每公顷施氮肥202.5kg、磷肥90kg、钾肥135kg,中肥田每公顷施氮肥270kg、磷肥90kg、钾肥135kg,低肥田每公顷施氮肥337.5埏、磷肥90蝇、钾肥135kg的施肥配方,子粒产量最高并有利于协调两个品种高产与淀粉品质最优;随着土壤肥力下降,淮麦19和烟农19子粒产量下降,淀粉品质、湿面筋、蛋白质等主要品质指标均呈现变差的趋势。2、高、中肥田上施氮、磷、钾肥水平及低肥田上施氮水平与两个品种的产量变化均表现为随施肥量上升,产量提高,超过一定临界值
3、后增施肥料产量下降,二者里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关系。低肥田施磷、施钾水平与两个品种的产量均表现为随施肥量上升产量提高。通过拟合方程求得,在高肥田上获得最高产量的适宜氮、磷、钾肥施用量淮麦19为237.28、85.42、130.67kg/hm2,烟农19为250.23、84.43、137.95kg/hm2:中肥田淮麦19为252.34、93.00、146.87kg/hm2,烟农19为270.63、88.77、149.34kg/hm2;低肥田淮麦19为314.01、90--135、135---202.5kg/hm2,烟农19为330.91、90~135、
4、135-202.5kg/hm2。3、高、中、低肥三类田上随施氮量增加,淮麦19和烟农19总淀粉及直链淀粉含2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量先降后升,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直线上升,容重直线下降。施氮对于小麦粉RVA谱特征值无规律性的调节作用。4、在一定范围内增施磷肥提高了淮麦19和烟农19淀粉粘度特性中的峰值粘度和稀懈值,降低了糊化温度;随着施磷量增加,高、中肥田上两个品种的总淀粉及直链淀粉含量先降后升,低肥田则呈直线下降趋势;高、中肥田上淮麦19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先升后降,低肥田上直线上升。高、中、低肥三块田两品种容重直线下降;随施磷
5、量增加,三块田上烟农19湿面筋、蛋白质含量直线上升,高、中肥田上沉降值先升后降,低肥田沉降值直线上升。5、增旌钾肥能提高小麦淀粉粘度特性中的峰值粘度和稼懈值,在低肥田上施钾对于小麦淀粉粘度特性的调节因品种而有所差异;随施钾量增加,高、中肥田淮麦19和烟农19的总淀粉及直链淀粉含量先降后升,低肥田上则呈直线下降趋势;三块田上淮麦19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和容重直线上升。高肥田沉降值先升后降,中、低肥田直线上升。高、中、低肥三块田上烟农19湿面筋含量直线上升。高、中肥田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先升后降,低肥田上则直线上升。6、在高、中、低肥三类田上施氮均能提
6、高淮麦19和烟农19各个时期植株体内的氮、磷、钾含量以及植株对氮、磷、钾肥的吸收、积累量和氮素利用率,但是过高的氮肥施用量也会导致各个时期植株体内氮、磷、钾含量以及植株对氮、磷、钾肥的吸收、积累和氮素利用能力下降,两个品种高、中、低肥田这一临界值均分别为施氮肥202.5、270、337.5kg/hm2;高、中肥田随磷肥、钾肥施用量的提高两个品种植株体内的氮、磷、钾含量以及植株对氮、磷、钾肥的吸收、积累量和氮素利用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两个品种的临界值均分别为施磷肥90kg/hm2、施钾肥135kg/hm2,低肥田两个品种植株体内的氮、磷、钾含量以及植
7、株对氮、磷、钾肥的吸收、积累量和氮素利用率随磷肥、钾肥施用量增加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关键词:土壤肥力;施肥配方;施肥水平;小麦:产量:品质;肥料利用李伟海:不同土壤肥力施肥配方及水平对小麦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的影响三EffectsofFertilizationFormulaandLevelonWheatYield、QualityandFertilizerUtilizationUnderDifferentSoilFertilityPostgraduate:LiWeihaiSupervisor:Prof.ZhangHongchengA.Prof.XuKe
8、(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225009)AbstractT1leexperimentati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