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091828
大小:185.00 KB
页数:53页
时间:2019-06-24
《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语文第2单元+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二单元导学案6 《理想》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导学重点、难点】1.重点:①朗读训练。②理解诗歌的主旨。2.难点:赏析诗歌的语言。【课时】两课时【预习导引】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整理相关名言①作者:原名余勋坦,四川人,当代诗人,1948年高中时期开始发表作品,五十年代初任编辑开始写诗,“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书·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因为国人名字惯为三字,所以将“河”复补。②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一个人的
2、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曹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6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①注音:缀zhuì连脊jǐ梁可望不可即jí洗濯zhuó寂寥liáo玷diàn污扒pá窃碌碌lù终生诅zǚ咒②解词:可望不可即——只
3、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濯——洗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②从整体上探究诗歌的脉络——第1节讲的是“理想的意义”,2、3两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8、9、10、11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导学过
4、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二、检查“预习1、2、3”三、整体感知1.范读(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矫正字音,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2.正音、正字、释词63.默读: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
5、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4.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5.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板书:(一)历史意义(2、3)(二)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三)人生意义(8、9、10、11)四、研讨与赏析1.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2.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提示:采用比喻、
6、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提示:6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
7、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