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致病因素》PPT课件

《肿瘤致病因素》PPT课件

ID:39071473

大小:1.23 MB

页数:57页

时间:2019-06-24

《肿瘤致病因素》PPT课件_第1页
《肿瘤致病因素》PPT课件_第2页
《肿瘤致病因素》PPT课件_第3页
《肿瘤致病因素》PPT课件_第4页
《肿瘤致病因素》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肿瘤致病因素》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肿瘤致病因素致癌物(carcinogen):凡能诱发肿瘤发生的因素(因子)。化学致癌物(chemicalcarcinogen):凡能引起人和动物肿瘤形成的化学物质第一节、化学致癌一、化学因素与人类肿瘤关系的历史◈1775年,PercivallPott发现童年时当过烟囱清扫工的男童患阴囊癌的比例较高◈1875年,Volkman和Bell观察到长期与石蜡油和焦油接触的工人易患皮肤癌◈1895年,德国Rehn报道燃料工人接触苯胺易发生泌尿道膀胱肿瘤◈1915年,Yamagiwa和Ichikawa反复用煤焦油涂擦兔耳成功诱发皮肤鳞状细胞癌。◈Kennaway分离出焦油沥青中的二甲基苯蒽、苯

2、并芘、二苯并蒽等,证实其为引起动物肿瘤的化学物质-建立了煤焦油的动物诱癌模型◈Cook等科学家进一步证明多种化学致癌物与动物肿瘤的关系Theamestestformutagenicity二、化学致癌物的检测方法动物试验:活体致瘤实验细胞培养:细胞转化研究微生物试验:致突变检测三、化学致癌物的分类1、根据化学致癌物的作用方式(1)、直接致癌物(directcarcinogen):进入机体后与机体细胞直接作用,不需代谢就能诱导正常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2)、间接致癌物(indirectcarcinogen):进入机体后需经体内代谢活化,转变成化学性质活跃的物质,方有致癌作用的化学致癌物。(3

3、)、促癌物/肿瘤促进剂(tumorpromotingagent):单独作用于机体无致癌作用,但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的形成。2、根据化学致癌物与人类肿瘤的关系肯定致癌物(definedcarcinogen):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并且临床医师和科学工作者都承认,对人和动物有致癌作用,其致癌作用有剂量反应关系的化学致癌物。可疑致癌物(suspectedcarcinogen):具有体外转化能力,而且接触时间与发癌率相关,动物致癌结果阳性,但结果不恒定,缺乏流行病学的证据。潜在致癌物(potentialcarcinogen):在动物试验中可获得某些阳性结果,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证明对人有致癌性。3

4、、环境因素分类IARC自1969年成立致癌性评价工作组对人类有致癌性(I类)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IIA类)对人类可能有致癌性(IIB)对人类可能没有致癌性(III类)对人类无致癌性(IV)四、化学致癌机理1、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precarcinogen):未经代谢活化的、不活泼的间接致癌物。近致癌物(proximatecarcinogen):经体内代谢转变为化学性质活泼、寿命极短的致癌物。终致癌物(ultimatecarcinogen):进一步转变为带正电荷的亲电子物质。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酶(cytochromeP450-dependentenzymes,C

5、YP)作用机理:通过对致癌物的环氧化、羟化、脱烷基化、氧化还原结合以及水解,从而使致癌物活化或代谢成水解产物排出体外。对化学致癌物的代谢具双重性。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性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已逐步成为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2、DNA加合物的形成造成DNA损伤影响DNA复制与转录与特定的基因转变有关-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五、化学致癌的特点剂效关系潜伏期协同性和累积性多阶段性:与遗传事件的关系不可逆性:致突变效应,发生机会。可垂直传播:生殖细胞的特征受宿主因素影响六、常见化学致癌物1、多环芳烃类(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PAH):碳水化合物在高温(600-1

6、000℃)缺氧条件下,不完全氧化而成,不溶于水,需在体内代谢活化后才有致癌性。(1)、基本结构:分苯环类和杂环类,以含4-5个环者致癌性最强。致癌力的最低要求:母本为菲环结构,额外的稠环,在额外的稠环或峡部有一个甲基取代基。(2)致癌机理:2、芳香胺类(aromaticamines)和偶氮染料(azodyes)含苯环和氮原子的化学致癌物,主要是染料合成和药物化工原料(1)、基本结构:芳香胺芳香酰胺(2)、致癌机理:3、亚硝基化合物(N-nitrosocompounds,NOC)具有R-N(NO)-R’结构的一类化合物(1)、基本结构:亚硝胺,亚硝酰胺,亚硝基氨基酸(2)、致癌机理:4、烷

7、化剂类(alkylatingagents)一类具有烷化作用的有机分子(1)、基本结构(2)、致癌机理:直接致癌物第二节、致瘤病毒✵1908,Ellermann及Bang无细胞滤液证实病毒与恶性肿瘤有病因学上的关系。✵1911,Rous用滤液成功诱发鸡的白血病和肉瘤。✵1933,Shope将病毒所致的野兔乳头状瘤进行皮下移植试验,发生浸润性鳞癌。✵1934,Lucke观察到冻干的无细胞提取物可传播蛙肾癌。✵1936,Bittner含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