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

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

ID:39048750

大小:146.0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24

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_第1页
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_第2页
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_第3页
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_第4页
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摘要:“”、“”、“”、“龙”等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含有的图腾信息,揭示出中国古龙在原始的蛇型龙之后,经历的从火蛇型龙到阴阳双构型龙,由从阴阳双构型龙再到兼具“日月之明”的独体龙的形义演变过程。后三种类型之龙皆为具有相对广泛认同基础的共祖性质之龙。三种形态祖龙不同程度的阴阳属性,是将其与其它形式的龙区分开来的标志。关键词:古龙字;图腾;龙变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谜一样的神物。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龙是以蛇为主干和基调,由不同图腾糅合而成的虚拟生物。部落联盟的图腾为“混合”图腾,部落融合后的图腾为“化合”图腾。在图腾未合并

2、以前,龙只是一种大蛇;蛇与龙从来纠缠不清,也不必将蛇与龙分清[1]19~21。但其又认为混合图腾中的各子图腾,在部落“融化”(部落)过程完成之后,各自的原始意蕴最终消失,彼此融合、质变为“一个新的大单位”[1]20。然而,只要承认龙是以蛇为基调,由不同图腾组合、演化而来,龙都应是一个“化合”之物,它必然和蛇有着本质的区别。甲骨文、金文中的古龙字,是由特定氏族的图腾符号构成的。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龙字,大体包括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及汉代楷体“龙”四种形态[2]612。这些龙字中图腾符号的混合、“化合”意蕴,反映了龙是一个从类型到性质都有所演变的

3、文化现象,蛇与龙是既有区别又有共性、区别大于共性的不同之“物”。一、伏羲氏原始形态的蛇型之龙传说伏羲“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3]《三皇本纪》,龙似是伏羲氏族的专有图腾。如果龙是伏羲氏族的专有图腾,那么龙字也和龙图腾一样,应是伏羲氏族的专有符号。传说伏羲氏“蛇身人首”[4]卷一《自开辟至三皇》,甲骨文“”7字就似一蛇形之龙。甲骨文“”形龙字[2]612,就更具蛇形之象。金文中又有一图画性较强的龚字[2]152,如图1,其中“”部的蛇形表征更为明显。闻一多认为这一形态的龙的本质,即为一条大蛇不无道理。这应当是存留至商代的一个龙的认知观念。许多部落经历过

4、非部落联盟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氏族图腾应是独体形态的图腾,即闻一多所言的未与其它图腾合并以前的图腾。“”字的字形相对原始,当象原始的伏羲氏族的图腾之形。图腾是氏族的标志,氏族图腾与氏族互为表里。那么,“”的本义是指伏羲氏的图腾,并代表伏羲氏族之义。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也是建立在这种图腾形象之上的。或者说,伏羲的形象,就是蛇形龙图腾的人格化。商代甲骨文“”形龙字,应是原始的伏羲文化在商代的历史延续。然而,除伏羲氏族之外,远古传说中的北山诸神、轩辕国之人、钟山之神及相柳等也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5]95、226、277、280。如果这些同伏羲氏图腾一样的“

5、人首蛇身”之蛇也为蛇形之龙,那么远古以蛇形之龙为图腾的部落是普遍存在的。此氏族的蛇形之龙并不为其彼氏族所认同,因而史料记载有蛇形之龙被他族所食的现象。如延维为二首之蛇,“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5]518。就此而论,这一发展阶段的伏羲氏的“”形龙图腾,尚未获得广泛的氏族认同并拥有共祖图腾的地位。这一时期的蛇型之龙的普遍存在,表明当时的伏羲氏仅是各部落中的一个普通部落,其文明的发展程度和其它氏族部落相差不大。那么,商代甲骨文“”形龙字,可能并非仅是伏羲氏的图腾符号。但以相似的蛇型之龙为图腾的众多部族,可能为后世以伏羲氏为主力的蛇龙氏族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诸多

6、伏羲氏族与其它图腾类型氏族关系的发展,以其与燧人氏部落联盟的建立为转折点,原始的蛇形之龙出现混合发展的趋势。二、伏羲氏蛇型之龙与燧人图腾的混合7随着部落或联盟或融合的发展,氏族图腾的符号必然日趋复杂。“”型龙字结构复杂,其出现时间应晚于“”形龙字,它首先应是氏族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反映。“”的意蕴体现在“”和“”的关系之中。如果“”是伏羲氏或其它氏族的早期蛇形之龙,那么“”又是什么图腾符号呢?有学者认为这一“”字中的“”,与甲骨文凤(“”)头之首略同[6]1260。凤首之“”“象头上丛毛冠”[6]427。那么“”字中的“”似也是“丛毛冠”。然而,这种观点对“”

7、的解释是需要商榷的。金文“龚”()字的龙部,龙首之“”写作“辛”[2]152。“”字中的“”其实有其明确的含义。那么,“”形龙字中的“”,就应该释为“辛”而非“丛毛冠”了。甲骨文之“辛”作“”、“”,金文之辛作“”、“”、“”[2]751。郭沫若认为“”字之形,“殆如今之圆凿而锋其末”[6]1561。汉代人释“”中之“-”为阳,因而辛有“愆阳”之意[7]741。中国传统文化以火为阳,“”中之“È”即象火的形状。那么,“”的本义应是用尖状器凿击或钻物所起之火。在远古传说中,燧人氏是钻燧取火的发明者,“遂人以火纪”[8]第一《虞书·三五传》即以“火”为图腾,“

8、”应是燧人氏图腾的文字符号。部落联盟的图腾为“混合”图腾,部落融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