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几何图形课后反思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几何图形课后反思

ID:39042222

大小:1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4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几何图形课后反思_第1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几何图形课后反思_第2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几何图形课后反思_第3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几何图形课后反思_第4页
资源描述: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几何图形课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4.1.1《几何图形》教学反思阳泉三中王玮一、教材内容及地位初中数学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图形.三、统计与概率。而图形认识初步是我们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它对整个初中几何起着奠基的作用,是今后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图形入手,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由于本节是初中几何学习的入门课,如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学习兴趣是本节教学的关键。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一些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也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但学习相对零散,不系统。在今后学习中要系统学习空间

2、与图形,探索图形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丰富对图形与几何的认知和感受,发展空间概念,培养数学思维。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能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简单的几何图形,并能识别这些几何图形.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感受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空间和图形的兴趣,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习惯,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识别一些基本的几何体,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几何体的特征。

3、教学难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归纳出几何体的分类。五、教法与学法教学中多注意从实物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几何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利用“问题情境,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六、教学程序与设想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播放多媒体课件,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回忆小学学习有关图形的知识,同时了解生活中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图形,从而引出课题。(2)探索新知,解决问题从大量的实物当中抽象出各种图形,引出几何图形的概念,进而给出立体图形,

4、平面图形的概念,举出日常生活当中图形的例子。能由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同时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对几何形状的感性认识。再比较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与区别。最后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得出几何图形的分类。(3)练习设计第一个题目将实物与对应立体图形连线,目的是加深对几何体的识别;第二个题各图中包含哪些平面图形,让学生找出识别平面图形,进而给出平面图形的定义;第三个练习找出各立体图形的表面中包含哪些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七、课后反思1、反思成功之处(1)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

5、时,通过姚明投篮、金字塔、美国五角大楼、白宫等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引入新课,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几何世界。同时,通过展示自己所带的物体并观察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激发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消除几何图形的神秘形象。(2)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始终把学生置于第一位来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自觉投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课前的准备还是课堂进行过程中,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进来的,而且表现出极大的热情。(3)巧设练习,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练习的设计,围绕重点,针对性强,巩固深化了学生的新知。2、反思不足之处(1)在

6、立体图形的分类这一环节中,学生上讲台发言后,我没有针对学生的发言,对立体图形的分类方法做最后的总结,这点成为这节课的一个遗憾。(2)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原有思路被动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缺乏一点灵活性。学生在讨论立体图形的分类的时候,有一个优等生问我:“什么是分类?老师我不明白你让我分类是什么意思?”。备课时我确实没有考虑到学生会存在这样的困惑。当时我只对她做了个别点拨。但是课后经过反思,初一的孩子对于分类的思想接触得还比较少,受学生智力水平的影响,学生对于分类思想的实质是很难理解,需要一个比较长时间的渗透和强化,才能慢慢领悟。

7、这个同学有困惑,那么其他同学是否存在这样的困惑?答案是肯定的。而我因为担心我“周密的计划”不能完成,对课堂上出现的这点意外采取了回避的处理方法。3、教学过程的改进教学过程应该有灵活性,不能一味的追求教学计划的完成而忽略学生的需要。教学的“某一环节”挤占了一些时间,是可以通过后面的调剂来补充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上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牢牢把握动态生成,善于发现学生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做出及时的调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