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034212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4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赤壁》平潭三中 念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杜牧《赤壁》教案平三中念斌2017.6.19八(2)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人的境遇。二、学情分析: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而且初二学生,对于刚刚升入初二的学生来说,虽然在初一学段已经认识了文言文,有了一点点的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毕竟太少,文言基础很薄弱,因此,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很差。针对
2、这种情况,应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预习,结合课下注释或其他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或许会较顺利些。 学生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向青少年过渡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有待形成时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语言材料来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培养。与此同时,他们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活力,但是在阅读中往往缺乏理性,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吃不透、抓不准,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 焉”但就是“心中有景道不出”,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处于表面的浅层次和被动的接受,这就是初中
3、学语文学习普遍存在的“瓶颈”。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思维的理性,突破阅读“瓶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熟读全文,积累文言词汇;2、整体感知文章;学会概括主要内容,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过程与方法3、小组合作、感受学会抓住小的切入点,表达大主题的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4、体会作者的情感,明确这种理想的现实意义5、明白作者的人生境遇,学会在逆境中崛起。教学重点为1、熟读全文,积累文言词汇;2、整体感知文章,学会概括主要内容,了解虚实结合的写法3、小组合作、感受学会抓住小的切入点,表达大主题的写法抓住典型难
4、点为:4、体会作者的情感,明确这种理想的现实意义5、明白作者的人生境遇,学会在逆境中崛起三、教学过程: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二首第二课时主要完成第一第三首,第三课时完成第四五首【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并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古人怀才不遇的情怀。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朗读法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出示关羽和周瑜的图片,说说他们是谁2、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周瑜的故事和俗语(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打黄盖、赤壁之战)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是我们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它的胜利是
5、由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但是却有一位文人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因为“东风”,我们前往瞧瞧他是怎么说的。二、知人论世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展示)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
6、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三、教学新课,整体把握(一)朗读诗歌1、请生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齐读。(二)了解诗的内容(课件展示)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再读诗歌)四、深入探究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
7、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2.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这样写有何作用?沉沙之折戟。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