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部影像》PPT课件

《眶部影像》PPT课件

ID:39016726

大小:7.28 MB

页数:239页

时间:2019-06-23

《眶部影像》PPT课件_第1页
《眶部影像》PPT课件_第2页
《眶部影像》PPT课件_第3页
《眶部影像》PPT课件_第4页
《眶部影像》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眶部影像》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头颈部影像诊断第一节眶部影像诊断学习要求:1、掌握眶部正常影像解剖2、熟悉眶部的毗邻关系3、熟悉眼球突出度的测量方法眶顶:额骨的眶板、蝶骨小翼眶底:上颌骨的眶板,部分颧骨及腭骨外壁:颧骨(前),蝶骨大翼(后)内壁:上颌骨、泪骨、筛骨(纸板)和蝶骨体一、眼眶正常解剖眶壁眶裂眶上裂位于蝶骨大翼和小翼间,内有眼上静脉、第Ⅲ、Ⅳ、Ⅵ及第Ⅴ颅神经的第一支、脑膜中动脉眶支等通过。眶下裂位于眶外壁与眶上壁之间,上颌骨、腭骨和蝶骨大翼构成其边缘,内有第Ⅴ颅神经的第二支、眶下动脉、颧神经和下眼静脉丛、翼丛等。视神经管视神经管长约10~12mm,直径约5mm,由蝶骨小翼构成,视神

2、经和眼动脉位于管内。眼球近似球形,前后径约24mm,横径约23.5mm,上下径约23mm。眼球壁有三层结构(视网膜、色素膜及纤维膜),厚约2mm。晶状体呈双凸透镜状高密影,直径约9~10mm,中央厚约4~5mm。玻璃体及房水呈水样密度影。眶部交通与毗邻:眶上裂是眼眶与中颅窝的主要交通;眶下裂前外方通颞下窝,后通翼腭窝;视神经管通中颅窝。眶内壁邻筛窦,通过筛血管与筛窦相通,顶壁前邻额窦,后部邻筛窦后组及蝶窦,下壁邻上颌窦。眶部疾患检查以前主要有眼眶平片、眼底萤光素血管造影、颈内外动脉造影及眼静脉造影等,目前B超、CT对眶部病变的诊断已越来越受到重视,MRI亦渐被

3、接收,定位准确。二、眶部正常影像1、眼眶X线检查常规摄正位片,必要时加摄侧位、视神经孔位。其他:体层、放大摄影,眼动脉、眶静脉、泪囊泪道造影等。X线常用摄影位置有20度后前位及53度后前斜位。前者用于检查眶骨,后者主要用于检查视神经孔。这两个位置用于眶部外伤、眼突原因或眶内肿瘤的检查。眶部X线平片蝶骨小翼无名线眶上裂蝶骨大翼筛窦额窦11221顶壁2下壁眶正、侧位两侧眼眶相重叠,可显示眼眶顶、底壁及眶上方的额窦、后方的蝶窦。视神经孔片LR视神经孔112233441额窦2眶上裂3筛窦4上颌窦泪道造影眶内具有较丰富的脂肪组织,它与眶内肌肉、神经、血管之间形成明显密度

4、差异,CT能清晰显示这些结构,眶部多种疾病,尤其是对眼突的病因诊查具有重要价值。2、CT检查横轴位:眶下线(眶下缘与外耳屏连线),与OML(Orbitomeatalline)呈约-10度角。层厚、层间距5mm以下。晶状体玻璃体眼球眼环高度近视(1000多度)眼环由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组成,CT上不能分辨这三层结构,表现为均匀一致的中等密度环,厚约1-2mm。CT值约35HU,玻璃体位于眼环之内,呈均质低密度区,CT值平均8-10HU。其密度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晶状体眼球赤道层面显示,位于玻璃体前方,呈双凸透镜状高密度影,CT值70~110HU,平均80HU。患者

5、闭目时晶状体于近眶底层面显示。ABCD眼球突出度的测量A、B角膜顶点CD眶突间距目的:明确突眼随访对比EF正常值:眼球突出值(AE、BF)16±2mm(两眼之差<2mm)表示方法15>——<16(100mm眼距)简易测量法正常眼球约1/3+面积落在眶突连线(CD)之后。100眶脂体充填眼球、神经、肌肉和血管以外的空间,被不完整的眼外肌间膜分为中央部分和周围部分。其内有许多结缔组织穿过,形成网状分隔。CT值约-70~-130HU。眶脂体视神经从眼球后表面上的视乳头至视交叉长约35~50mm(眶内部分20~30mm,视神经管内约4~9mm,颅内部分3~6mm)。视

6、神经直径约3~4mm。视神经眼外肌六条眼外肌(两条斜肌、四条直肌)共同从眶尖围绕视神经的总腱环发出前行附着于巩膜上。上直肌最长,其次是内、外和下直肌,内直肌最粗,上斜肌最薄。123视神经管眶下裂眶上裂(冠状位)蝶骨小翼眶上裂眶上裂(轴位)眶上裂眶上裂泪腺泪腺近于杏仁,位于额骨颧突内面的泪腺窝内,软组织密度。眼上静脉和眼动脉眼上静脉始于鼻根部,入眶后绕过上斜肌滑车进入肌锥内,在眶尖与眼下静脉汇合进入眶上裂,汇入海绵窦。粗约2~3.5mm,眼动脉细,CT不易见到。眼上静脉泪道由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组成。CT可见鼻泪管影,管径约3~6mm。鼻泪管增强扫描:轴位

7、或冠状位扫描层厚、层间距1~5mm目的:鉴别诊断及定性诊断3、眶部MRI检查扫描方法仰卧位,头正中矢状位与床面中线重合,闭目或两眼凝视不动(闭目时眼球保持自然下视状态,晶状体位于视神经以下层面)。扫描线圈的选择常规用头颅线圈,如病变微小或要观察细微结构特别是眼球内和眶隔前病变时改用眼表面线圈。扫描参数的选择常规用自旋回波序列(SE),T1WITR/TE=500~600/15~20ms,T2双回波TR/TE=2000~2500/20~30,70~90ms。常规行横轴位T1WI、T2WI及冠状位T1WI,若观察上、下直肌和视神经全程需作平行于视神经的斜矢状位T1W

8、I。脂肪抑制技术能明显降低脂肪的信号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