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ID:39011130

大小:4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23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教学设计_第1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教学设计_第2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教学设计_第3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教学设计_第4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幼时记趣》教学设计九中林珊教学分析教材简析本单元的主题是“金色年华”。这是第一单元教学层次的延伸与提高。本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素材来源于丰富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天真烂漫的时光,是初一学生还深留在脑海中的“宝贝”。对它的描摹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相似年纪发生的事情也会更具说服力,更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能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明察秋毫、藐小、强、素、唳、丘壑、庞然大物”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古文言知识;可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主要内容。2、过程方法目标。在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熟练地

2、使用字典词典等;在阅读中可以产生并表达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看法;在学习中能运用合作等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进而引发对自己童年乐趣的回忆;这是一篇生动的文言文,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对文言阅读产生兴趣,选择浅显的文言文章阅读,提升阅读品味。教学重难点1、重点。字词教学,文言句式教学,文章内容理解。2、难点。文言文离现代较远,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感强烈,对作者乐趣的感知较难;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前准备1、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情况。首先,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查字典独立识字词的能力,所以学生能够通过预习解决字

3、词问题了;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完成。学生有自我搜集资料的能力,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搜集关于沈复和《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的相关信息,对文学常识可以有大致了解。以上两点对于课堂教学是十分有帮助的。在课堂上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来重点抓内容和思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指导语: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我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大家先看一下幻灯片上展示的这幅图片,图片上显示了一组图,分别代表了一种游戏,你们有没有玩过呢?大家看完之后,我请一些同学来说一下。(学生自主回答)好,看来大家都是挺会玩的。但是你们知不知道我们接下来

4、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遇到了怎样的趣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幼时记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板书课题《幼时记趣》。)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1、昨天大家都预习过这篇文章了,了解了文章的大概意思,那么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资料。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

5、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2、现在请大家先默读一下课文,然后看看幻灯片上的生字词的读音是不是都学会了?童稚(zhì)项为之强(jiāng)藐(miǎo)小怡(yí)然称快凹凸(āotū)庞(páng)然大物鹤唳(lì)云端凹者为壑(hè)三、通读课文,理解疏通。1、同学们,刚才已经读过课文了,现在看看幻灯片上的这些句子是不是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呢?能不能试着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有看不懂的或者自己拿不准意思的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c.昂首观

6、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i.以草为林。j.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2、现在大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没有问题了,我们下面从内容上再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吧!a.首先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要是不明白的话可以前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一下!明确:“物外之趣”。“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

7、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b.我们明白了这篇课文主要是向我们讲述了作者童年的“物外之趣”,那课文主要写了作者童年哪几个“物外之趣”?(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课文中归纳)明确:素帐围蚊拟鹤舞、从草为林观兽斗、二虫被食驱蛤蟆。c.作者的这些物外之趣你认为是怎样产生的?明确: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产生。d.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样的启发呢?(思考,单独作答)明确:(1)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2)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