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不二法门_与_拈花一笑_白居易与苏轼禅诗比较1

_不二法门_与_拈花一笑_白居易与苏轼禅诗比较1

ID:3900317

大小:110.8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25

_不二法门_与_拈花一笑_白居易与苏轼禅诗比较1_第1页
_不二法门_与_拈花一笑_白居易与苏轼禅诗比较1_第2页
_不二法门_与_拈花一笑_白居易与苏轼禅诗比较1_第3页
资源描述:

《_不二法门_与_拈花一笑_白居易与苏轼禅诗比较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名作古代文学欣赏!“不二法门”与“拈花一笑”———白居易与苏轼禅诗比较"魏鸿雁(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关键词:“不二法门”“拈花一笑”解理方式摘要:禅诗的艺术技巧在唐宋时期有一个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白居易和苏轼分别运用了“不二法门”和“拈花一笑”的解理方式,体现了不同的禅诗结构艺术,对佛与诗的结合,哲理诗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唐宋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佛诗中具体提出了一套悟佛的方法2在去世前传授给其以其睿智的佛理诗思和独特的言说方式,形成了颇弟子。“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

2、出没即离两具哲理性的审美意蕴,引起了中土文人的极大兴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若有人问法,出语尽趣。他们开始模仿创作佛诗,形成了禅诗创作的高双,皆取法对,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潮,促进了佛理和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结合,为诗处。”"“三十六对法”包括三十六对对立的概歌的新变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在醉心于禅的文人念,如:明与暗对、动与静对、烦恼与菩提对、性中,白居易和苏轼是最具特色的两位诗人,代表了与相对等。在慧能看来,“三十六对法”中包含着禅诗发展的水平,从白居易到苏轼体现了禅诗汉化大学问,凡夫不

3、了解其真实相,迷在三十六对里,的历程。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明了禅诗的艺术化和成也就不能真正地悟道。慧能因此同时提出了解决执熟的过程。白居易和苏轼的一生和佛教关系密切,迷的方法:“此三十六法2若解用2即道贯一切经受佛教思想影响很深。白居易本身就是一位虔诚的法2出没即离两边。”这是一种同时否定事物双方佛教徒,自号香山居士,与佛教僧侣往来密切。专从而达到悟佛的方法,像“不生不灭,不垢不门记载禅宗派族谱的书籍《五灯会元》卷四就记录净”、“非色非空”等。如果我们追溯“三十六对有他的事迹:“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

4、久参佛法”的本源,其实际来自《维摩诘经》第九品的光,得心法,兼禀大乘金刚宝戒。元和中,造于京“入不二法门”2经中通过维摩诘与诸菩萨的争兆兴善法堂,致四问。十五年,牧杭州,访鸟巢和论,在对对立概念和事物的双重否定中达到消除执尚,有问答语句,尝致书于济法师,以佛无上大著心,消泯分别念,进入佛的境界。“不二”本意慧,演出教理⋯⋯复受东都凝禅师八渐之目,各广是要解除语言的束缚,但在实际解经时,早期的禅一言而为一偈,释其旨趣,自浅之深,犹贯珠焉。宗客观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解经体式。这种“出没凡守任处,多访祖道,

5、学无常师,后为宾客分司东即离两边”的解经方式的基本思维模式是“不3都,罄己俸,修龙门香山寺。”!这段文字说明白不4式”或“非3非4”式。禅宗形成的这套解居易曾拜数位禅师为师,并曾进行偈诗的创作。苏经体式被广泛运用于“一花开五叶”时期,成为他轼也出生于一个世代信佛之家,父子三人皆礼佛信们解经的主要方式。这一方式在佛体诗歌———偈颂佛,苏家佛教气氛十分浓厚。苏轼被贬谪期间与佛中运用更为普遍。在禅宗典籍《五灯会元》的记载印、参寥等禅师往来密切,对佛禅境界领悟极深。中,“一花开五叶”时期的偈颂诗大多使用了“

6、不由于苏白与佛教的深厚渊源,他们也写下了大量的二”、对法的解佛方式。如牛头法融偈曰:“恰恰参禅、悟佛的诗歌。但细较他们的禅诗,我们可以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看出,他们在禅理的解说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表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现出禅诗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的特征。殊。”这种解佛方式形成独特的逻辑结构,具有强白居易生活的中唐,禅宗思想已经开始广泛地烈的思辨色彩,因此使得偈颂有了更深的哲理意’’*+影响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自六祖慧能创立禅宗后,蕴。生活在这一时期的白居易和

7、佛僧往来密切,他,)禅宗的“顿悟”说也成为达到涅槃境界的不二法的禅诗受偈颂的影响很大,他的禅诗因此有明显的-.+/门。慧能反对一切形式化的修习,指出人们只要破模仿禅宗宗师诗偈的特征。其《观偈》曰:“以心*+(0/除自性的执著,通过顿悟就可成佛。他在《坛经》中眼,观心外相。从何而有,从何而丧。观之又&1!"#$%&’(()!"名作古代文学欣赏观,则辩真妄。”“心中眼”即心性,用佛性去指,雾有所喻。“花”在佛教意象中常常是现世外洞察世间世相,则世间的真假一目了然。这其中就部世界的象征,是“色相”,它看起

8、来千姿百态,运用了“性与相对”。这类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色彩缤纷,似乎非常美丽,但它只不过是过眼烟《读禅经》:云,转瞬即逝。这些色相终将归于虚无,所以花并非实实在在的花,其中隐含着佛性。但佛性居于本须知诸相皆非相,若往无余却有余。言下忘言相,又并非本相,是一种自在本心。佛性正是在似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花非花,似雾非雾中展现。“夜半来,天明去”,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诗人似乎是在说一场梦,而这正像佛性的状态。它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是不可用心求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