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001305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3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信客》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信客》说课稿◆说课人长安大学附中白梅【说教材】 《信客》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课文都以“爱”为主题,这些课文都是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需要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爱,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本文讲述了一位年轻的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宽容厚道,受到人们尊重的故事。阅读本文,分析人物形象,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小人物、关爱弱者,陶冶情操。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说:“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地走过他的《文化苦旅》。”信客折射的理性思考是什么呢?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说:我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的确如此,
2、《信客》这篇文章是苦涩的,我们既读到了人性的美好,也感受到了人生的沉重。看到了诚信、善良在不诚信和冷漠中挣扎的一次文化苦旅。而这正是藏在文本里的深层内涵。需要我们带领学生去领悟。【说学情】 《信客》是一篇感情色彩、人文色彩都很强的散文。讲述的是20世纪初的事情。那个时代对学生来说颇为久远,我们的学生都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对农村生活缺少具体的生活体验,更不用说那个时代的生活了。加之学生相应的阅读经验不足。所以,要想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感受人物身上折射的品质,进一步探究主题思想,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习本课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尽快走入文本、了解文本,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感受
3、。介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设定如下:【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2.分析信客的人物形象,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3.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过程与方法1.预习法----课前发放学案,学生自学课文,初步感知。2.合作讨论法---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讨论、启发和协作,共同完成对问题的探究。3.点拨展示法---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4.拓展练习法---学生在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主题的前提下,寻找身边的“信客”,并学写墓志铭。这样不仅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使文本和生活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感悟。
4、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信客形象,学习诚信无私、带人宽容的可贵品质,做一个甘于奉献的人。【教学重点】 把握信客形象,感受信客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说教法】 1.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及视频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信客,尽快走入文本。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说学法】1.自学法: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预习。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补充完善自学成果。3.展示法: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发言展示学习成果。【说教学过程】 包括“课堂导入”、“预习反馈”、“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练习”、
5、“课堂小结”、“作业布置”七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多媒体展示多幅关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王顺友的图片,并配以背景音乐进行解说。导入部分我选取了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王顺友的事迹。王顺友的工作性质、条件与信客有许多相似之处,人物的品质与信客也颇为相似,非常贴近课文,再配上画面,能给学生更直观的感性认识,非常有利于学生尽快走进文本。当然,王顺友是当代“信客”,与历史上的信客有诸多不同,二者的区别,也应该让学生明了。二.预习反馈1.了解作者余秋雨是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同时也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但我们的学生很少有人了解,所以,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
6、导学案课前预习上的资料链接来了解作者。在介绍作品时,用一句话串联起来,形式新颖,便于学生记忆。2.字词学习课前我利用早读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了预习,解决了生字、词,并且完成了导学案上的预习练习,为课堂活动进行了必要的准备。课堂上,我采用提问展示的方法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一.整体感知我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一共有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因为课前学生都阅读了课文,作了充分的预习,也完成了导学案上相关的练习。课文虽然是散文,但故事性较强,再加之课文已自然分成了四个部分,理清情节并不困难。课堂上让学生再简单回顾,熟悉课文的内容。接着,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感
7、受信客的工作和生活状况,让学生谈谈信客这一职业的特点,为下文分析信客的人物形象做铺垫。二.合作探究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本环节我设置了三个探究问题。第一,你觉得信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写年轻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老信客?第三,文章塑造信客这一人物形象要表达什么主题?1.对于人物形象的解读,应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让学生在了解文本的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会很容易勾画出关键性的词句,把握相关事例。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