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989342
大小:3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3
《《骆驼和羊》教学设计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 骆驼和羊》教学设计方案第五小组【教学目的】1、知识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课后作业)。2、能力训练目标:(1)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扩展思维,想象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样,写下来(课后作业)。(3)继续提高观察能力。3、德育渗透目标:懂得应当全面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老牛说的话。一、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角色头饰二、教学课时1课时三、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猜谜
2、语引出课题)师:同学们,动物王国今天出大事儿了!你看,动物法官牛伯伯家门口围着一大群动物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哦!原来是牛伯伯在给两只发生争论的动物评理呢! 生:老师,到底是谁在争论呢? 师:这个呀,老师也不知道啊!不过,牛伯伯给大家出了两则谜语,大家猜一猜就知道了! 出示课件:谜面1?年纪并不大,胡子一大把,不管见到谁,开口叫妈妈。 谜底——(头饰)山羊 谜面2?沙漠一只船,船上两座山,个子高又大,耐暑顶呱呱。 谜底——(头饰)骆驼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两只发生争论的动物就是:(板书)骆驼和
3、羊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的就是他们俩的故事。2、整体感知课文展示课件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带上头饰,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一齐朗读旁白。骆驼和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呢?咱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要求:(1)读准字音,把句子读得通顺、流利。(2)用序号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3)思考课文讲了骆驼和羊的什么事。老师根据学生朗读时,读音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强调。3、详细讲解各段落(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自己读一读,找一找,他们俩有几次对话。2.读第一次对话,思考:为什么骆驼说高好,羊说矮好板书:骆
4、驼 高羊 矮3.读第二次对话,说说第二次对话讲的是什么。(他们都要做一证明自己好。)4.分角色练习对话,指导读出他们俩自信、互不服气的语气。[这一环节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引导学生弄清楚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通过骆驼和羊说的话,初步理解他们想的是什么。](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师:骆驼心里想,山羊啊山羊,你等着瞧吧,我会让你相信个子高才好的!于是它做了这样一件事—— 请看屏幕: 课件(课文图一) 2、仔细观察,回答:骆驼把羊带到哪里?骆驼想要干什么?此时此刻它们分别会
5、想些什么呢? (骆驼得意洋洋地想:看,我比你强吧!这样的美味你吃得着吗?还跟我比,哼!你比得过吗?认输吧!) (羊很不以为然地想: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才不服气呢!我会让你明白自己说的是错的!走着瞧!) 3、指导朗读(找出描述羊动作的词语)。 4、课件出示——讨论:骆驼为什么要把羊带到这里来?羊为什么不服输? (骆驼想借自己个儿高的优势来贬低羊。而羊认为个子矮才是优势,所以不服输。) 5、再齐读课文。 小结:尽管羊不肯认输,在这一件事情上,骆驼还是证明了“高比矮好”。[图文对照,再加演示,使学生对图
6、意和课文内容都有了较清楚的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主要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脑,主动学习,同时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师:山羊虽说是比输了,可它不肯认输。心里想:矮就是要比高好,我总会证明给你看的,等着瞧! 2、出示课件(课文图二) 3、仔细观察,回答: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什么?(理解:又窄又矮、大模大样)此时此刻,它们又会怎么想呢? (羊得意地想:进来呀!你那么大个子能进来吗?哈哈……认输吧你!) (哼!得意什么!你刚才还不是输了吗?) 4、指导朗读。读出怎样的语气?(
7、羊——得意的语气;骆驼——很费劲,也很不服气) 5、讨论:这次,羊为什么要把骆驼带到这里来呢?为什么骆驼也不服气呢? 小结:尽管骆驼也不肯认输,在这一件事情上,羊还是证明了“矮比高好”。问题:骆驼已经证明高好了,羊会怎么办呢?[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就有意识按一定顺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就可以让学生按上述方法学习,这样,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四)学习第四自然段。1、这两段的叙述顺序是相同的,都是先写来到什么地方,再写看到什么、分别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最后写对方的态度。 2
8、、出示课件——羊摇了摇头,不肯认输。 骆驼摇了摇头,也不肯认输。3、都不肯认输怎么办呢?总得有个结果啊!哎——!4、向同学们提问:(1)提问:“长处”是什么?骆驼有什么长处?羊有什么长处?(2)提问:“短处”是什么?骆驼和羊各有什么短处?5、他们俩去找老牛评理去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老牛的怎么评理的。[通过读书和理解老牛说的话,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并且此时的理解是围绕“长处”“短处”等词语展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