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931648
大小:422.50 KB
页数:90页
时间:2019-06-21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孔子儒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孔子及儒家思想研究1一、孔子及其思想体系(一)孔子其人其事1、家世及生平(1)家世远祖:宋国贵族,殷王室后裔“而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周武王(姬发),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子姓,商王纣庶兄;孔子十五世祖)“五世亲尽,别为公族”。2十世祖弗父何让国于弟,由诸侯转为公卿之家。六世祖孔父嘉继任大司马,其后以孔为氏。其后代避难奔鲁。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祖父伯夏事迹无所考。父亲名纥,字叔梁,又称叔梁纥,为武士,以勇力著称,陬邑大夫。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孟皮),病足;复与颜徵在婚,生孔子。“野合”说3《史记·孔子世家》:“祷于尼丘
2、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凹)长人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异相身高九尺六(周尺,约今1.91米)孔子生在鲁国。鲁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吴公子季札观乐访鲁,叹为观止。晋大夫韩宣子伤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4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委吏”、“乘田”。十五岁即“志于学”。乡人赞之“博学”。“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乡党》)孔子问礼老子,学琴师襄,问学郯子。孔子“三十而立”,授徒讲学。带点“束倄”,收为学生。5“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庭训”“思孟学派”(《史
3、记·孔子世家》)孔子“三十而立”,授徒讲学。带点束修,收为学生。“有教无类”创设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促进学术文化的下移。6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在齐不得志,返鲁。前501年孔子见用于鲁,为中都宰(51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迁为司空,升为大司寇。前500年,齐鲁夹谷之公,鲁由孔子相礼。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提出“堕三都”计划,后受挫。孔子仕鲁,齐闻而惧。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三日不听政。7周游列国: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领弟子十余名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生涯。是年孔子55岁。先至卫,
4、将适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返卫见南子,引人猜疑。离卫经曹至宋,司马桓魅欲杀之。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60岁。其后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解围后至楚,又返卫,受“养贤”礼遇,仍不见用。8前484年孔子归鲁,时68岁。鲁人尊以“国老”。初常以政事相约,终未重用。孔子晚年,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前479年卒,葬鲁城北泗水之上。孔林历代封谥:鲁:尼文汉:褒成宣尼公唐:文宣王宋:至圣文宣王元:大成至圣文宣王明:至圣先师清:大成至圣文宣先师92、著述与教育(1)著述。孔子“述而不作”。历来传统“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孔子对
5、六经都有过研究、整理与传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教育。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前一批弟子从事政治的多,如子路、冉有,子贡的言行多载于《左传》;后辈学生以子游、子复、曾参为著名,多半从事教学,不去做官。“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门四科:文、行、忠、信10(二)孔子的思想体系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正处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初期,为当时“士”阶层的代言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1、宗教天命观孔子保留了西周以来的关于天命的信仰。孔子继承周公姬旦提出“天命靡常”思想。既信仰天,又强调德。“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6、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孔子敬重天命,却怀疑鬼神。他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先进》)。112、哲学思想孔子天道观有辩证法因素。“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阳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强调“行”、“生”与“逝”,孔子人道观特点是:标仁智以统礼乐。“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仁”之涵义,以“爱人”之训最为简明。又以“立人”,“达人”之训最为完备。孔子常以仁智并举。“仁者安仁,智者利仁。”(《里仁》)。12在知识论上,孔子是“悬生知而重闻见。”关于知
7、识的来源,孔子提出了“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尤强调后者。在提倡“好学”上,孔子注重多闻多见。“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孔子也重视思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揭示了学与思的关系。13孔子还主张学行并重,学以致用。“听其言而观其行。”(《公治长》)主张言行应该统一。其“行”,偏重于道德实践。孔子非常崇尚中庸,称之“至德”,是立身处事的最高标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反对“必”、“固”、认为不宜不顾条件而专守某一固定标准,要重实际,要有灵活性。143、伦理思想“仁”
8、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之根本。“仁”是关于人我关系的准则,其主旨是“爱人”。孔子还提出忠、信、恕、孝、悌、恭、宽、敏、惠等道德规范。孔子区别了义与利,并把两者对立起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