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919274
大小:5.70 MB
页数:415页
时间:2019-06-21
《《本草纲目详解》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本草纲目》解读“本草”的含义中药的来源以植物药材占大多数,使用上也以植物药材最为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学”。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逐渐改为“中药学”中药学(本草学)主要阐述中药的来源、加工、性质、主治及运用中药的方法和理论等,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原始时代,人采集、猎取自然界的动、植物作为食物过程中,逐步认识到“食物”对人体能发生有益的或有害的影响,这就是最早的药物知识(药食同源)。我国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争取生存和防治疾病的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极其丰富的医药知识。大约二千年左右,以《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神农本草经》(
2、简称《本经》)的出现为标志,形成了具有较为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在《黄帝内经》中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有关中药的理论,和如何应用中药的原则、大法。《神农本草经》则具体介绍了365味中药的性味、功效和主治病证。历代医家对药物的种类和内容不断充实、增加。比较著名的著作有: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前朝许多本草资料在战乱或传承中流失,赖后世医家本草著作的不断编写、流传,今人追溯而知晓。明代《本草纲目》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汇集了我国古代药学成就之大成,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学习目的:从中医药发展史看,《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中
3、药应用研究的成果,沿用至今(清,民国,现代化)。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基本理论,为挖掘《本草纲目》宝库打下基础。(非条文的逐一解释)开阔学术视野,促进学科交叉。增长医学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水平。《本草纲目》简介《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书考八百余家,岁历卅稔”)。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1518年生于湖北蕲洲。出身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父亲李言文,曾做过“太医吏目”,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医学理论上也有相当的修养,著有《四诊发明》、《艾叶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李时珍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薰陶着。李时珍20岁的那年
4、,身患“骨蒸病”(肺结核),连续不断地咳嗽和发烧,几乎把命送掉,幸得父亲的精心诊治,用一味黄芩汤把病治好了。李时珍立志学医。李时珍曾用“延胡索”治愈了荆穆王妃胡氏的胃痛病,又用杀虫药治愈了富顺王之孙的嗜食灯花病,被聘为楚王奉伺正。41岁进入北京太医院。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等,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有更多时间撰写本草著作,他借故辞职。(热爱专业,契而不舍)李时珍为了准确撰写本草纲目,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刻苦自砺,求实创新)穿山甲,根据陶
5、弘景著《本草经集注》的记载,穿山甲是一种食蚁动物,它“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穿山甲的生活习性果真是这样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李时珍跟随猎人进入深山老林,通过解剖,发现该动物的胃里确实装满了未消化的蚂蚁,证明了本草书的记载是正确的。但李时珍发现穿山甲不是由鳞片诱蚁的,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他修订原书的这一错误记载。同时他又在民间发现了穿山甲的药用价值,记载了一段“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的顺口溜。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蔓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
6、,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象茄子叶,花象牵牛花,早开夜合的蔓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蔓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李时珍在做蔓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态,李时珍来到了蕲州城北的龙蜂山捕蛇(白花蛇为蕲州特产)。据说白花蛇爱吃石楠藤的叶,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盘缠在石楠藤上。捕蛇人发现白花蛇后,立即从地上捞起一把沙土,对准白花蛇撒去,白花
7、蛇遇到沙土,缩成了一团,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颈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体的后部,这时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来了。李时珍仔细观察了白花蛇的形态,只见蛇头大似三角形,嘴里长着4只长牙,背上有24块斜方格,腹部还有斑纹,与一般的蛇不一样。李时珍又根据的祛风特性,制成了专治半身不遂和中风的“白花蛇酒”李时珍不仅对植物药、动物药进行仔细的调查、观察,对矿物药也做了不少调查工作。他曾到过铜矿、铅矿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古代本草书的记载,铅是无毒的物质。李时珍深入矿区,见到矿工们的艰苦工作条件,写道:“铅生山穴石间,人挟油灯入至数里,随矿脉上下曲折砍取之”通过对矿工们的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