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895586
大小:858.00 KB
页数:59页
时间:2019-06-21
《高中历史必修3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应运而生蔚然大宗春秋儒学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2010年江苏考纲: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相互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1.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何谓
2、“争鸣”,指争论和辩难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2.形成原因:④教育变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兴盛,出现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即诸子百家——社会大变革的反映(奴—封)①经济巨变: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②政治巨变: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候士大夫崛起,新旧势力斗争激烈,对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看法——物质基础——社会基础③阶级巨变:“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人才基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仁”“为政以德”;“礼”“贵贱有序”;“因材施教”;“中庸”“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3、“仁义”“王道”;“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道”,“无为而治”;事物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当时不受重视,但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较消极;成为汉初治国思想,朴素辩证法影响深远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当时最受欢迎3.主要学派及主张:4.历史意义: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共同构成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②儒家思想吸收各家之长,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有深
4、远影响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末期)1.创立:孔子,鲁国,春秋末期2.儒学基础:▲孔子编订“六经”3.基本主张:《诗》《书》《礼》《易》《乐》《春秋》▲弟子记录孔子言论《论语》礼、仁、中庸①思想核心:“仁”,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子曰:仁者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反对重税和苛政;“节用而爱人”足食、足兵、民信,体现了民本思想)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末期)3.基本主张:③中庸之道“和而不同”,“过犹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协调各方矛盾,实现社会和谐④伦理观:⑤教育思想:有教无
5、类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其实质是维护奴隶制等级制的一套礼仪制度。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恢复“周礼”的权威,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思想基础性相近也②“礼”:“克己复礼”*孔子教育语录:有教无类。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对象因材施教复习巩固兴趣思考谦虚态度坚持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
6、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怎样?“克己复礼为仁”礼等级规范,社会秩序礼√仁Χ仁人际关系——矛盾激化——模糊上下尊卑礼Χ仁√如何协调礼和仁的关系?中庸之道协调仁和礼的方法4.孔子的地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奠定儒学基础▲大教育家——“至圣”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贵族教育垄断B.较进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C.整理“六经”(教本),成为儒学基础成就: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中庸伦理观道德观政治目标哲学方法伦理哲学三、儒家思想的发展(战国时期)——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①“仁政”
7、:孟子名轲(前372-前289),邹国人,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其言论录为《孟子》(后被列为四书之一)。——“亚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1.孟子的思想:▲“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赋敛②民本:③伦理观:“性本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三、儒家思想的发展(战国时期)——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2.荀子的思想①“仁义”与“王道”,“以德服人”②重民(民本):(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③伦理观:性恶论▲学习礼义▲法治荀子名况(前313-前238),赵国人,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综合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