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894269
大小:1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20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4《诗经》两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4《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导语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诗经》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2、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文章所选的两篇分别属于“风”中《周南》、《秦风》。《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2)“诗六义”风: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赋
3、:即陈述铺叙.比: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3)简介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譬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正音。睢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参差cēncī荇xìng淑shū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句读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4、3、合作交流(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诵读全诗。(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评价。(3)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2、赏析诗歌。第一章以起兴手法开篇,由关雎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比如此处,写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欢爱,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第二章:诗歌以眼前景物为比喻,以时而向
5、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第三章:通过对君子求之不得的具体情态的细致描写,极其逼真地表现了这位君子对心目中恋人的痴情和执着。第二、三章:写自己的爱慕之心和相思之苦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第四、五章是描写这位君子在想象中与这位淑女相会的情景。诗歌仍以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已经答应自己的要求,于是这位君子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亲近她,友爱她,并使她快乐异常。诗歌通过对这种幻想的烘托渲染,将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炽烈专一表现得淋漓尽致
6、。主题: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第四、五章:设想愿望实现时的欢乐场景君子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亲近她,友爱她,并使她快乐异常。琴瑟友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3、写作迁移(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关雎》的理解。(2)、投影余冠英《关雎》翻译。四、品读全诗,探究特色(一)、学生交流讨论。(二)、教师归纳概括1、托物起兴:“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2、重章叠句:
7、强化感情,深化意境,增强节奏感、音乐美。3、均为四言,题目取自首句,采用一些双声、叠韵字。五、拓展延伸,再次感悟《诗经》特色《国风·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此诗表达的是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全诗三章,每章三句。诗人用夸张手法描写心理活动,很有特色。六、练习当堂背诵七、布置作业1、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2、阅读《诗经》其它篇章。板书设计24、《诗经》两首关雎诗经六义重张叠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