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878786
大小:23.4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20
《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对称图形 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称图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12页-16页“对称图形”【设计理念】遵循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旨,以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为最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亲历感受美、探索美、发现美、赏析美、创造美的过程,使学生在体验美感的同时求取真知,并体验创造过程本身的愉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
2、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图形的对称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4.渗透图形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判断对称图形,并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剪刀、各种平面图形、彩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欣赏、感受“美” 1.从古到今,数学知识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的计算问题,也为我们的生活增
3、添了美感,我们的建筑、周围的布置、很多美丽的图案等也蕴涵着数学信息。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些剪纸图案,看到他们,你有什么感觉,用一个字来概括。(美) 2.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剪纸艺术。观察这些剪纸有什么特点?(对称美)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角度来研究这些具有共性的图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剪纸的欣赏,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和对称美,同时美丽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认识轴对称图形——研究“美” 1.猜一猜,剪一剪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形,不过我只给你们看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整个图形分别是什么?(课件依次出示半只蝴
4、蝶,半件衣服,半个花瓶。) 2.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猜出来了,但是你会把它剪出来吗? 3.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剪出完整的蝴蝶、花瓶和衣服。 4.让剪的又快又好的同学介绍经验,剪失败的同学反思自己失误的地方。 5.揭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再想一想剪出来的蝴蝶、花瓶、衣服以及刚才看到的那么多剪纸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板书:对称) (2)(师指着图形问)那你是怎样理解对称的呢?(两边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3)判断一个图形,两边是不是一样,你有什么好办法?(对折) (4)老师这儿有一个奖杯图形,你能不
5、能折给大家看一看?这样对折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5)总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轴对称图形。(屏幕显示并板书:轴对称图形)它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打开这个折过的轴对称图形,发现一条折痕,折痕所在的直直的线叫对称轴,对称轴一般用虚线表示。(师范画后板书:对称轴) 6画对称轴。[来源:学,科,网Z,X,X,K] 画对称轴就要沿着折痕用虚线画出。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刚刚剪好的蝴蝶、花瓶、衣服,跟着老师一起画出对称轴。(课件演示对称轴,学生在剪好的图形上画对称轴。) 7拿着蝴蝶、衣服等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6、,什么是对称轴。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创设有趣的“猜一猜”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单、快速地进入课题,而且使学生对新知识形成初步的表象。】 三、识别轴对称图形——认识“美” 1.判断生活中的图形 刚才我们已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轴对称图形,电脑博士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图形想考考大家,怕不怕?下面请大家仔细看一看、说一说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教材13页) (1)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后指名说。 (3)想一想他们的对称轴在哪儿? (4)转弯图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音符图形呢?老师这儿有
7、一个音符图形,折一折,会有什么发现?它与奖杯图形的重合有何不同? 2.验证理解概念。 (1)老师在电脑上做了个奖杯,我们来看一下。 (2)这证明刚才同学们说的是对的,大家一起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读一读,读的时候思考哪些是重点词?(对折、完全重合) (3)那你怎样理解完全重合呢?对折后,如果一边有一点点突出来能不能叫完全重合? (4)小结:对折后要完全重合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折音符图形,得出音符图形只有部分重合,在与奖杯图形的比较中,感受部分重合与完全重合的区别,学生对“完全重合”的认知已经非常地清晰,从而深刻理解轴对称图
8、形的特征。 2、判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