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843202
大小:3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20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二课《济南的冬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七年级上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二课《济南的冬天》授课教师:郭文娟教学目标:1.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3、品味生动的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特征写景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悟济南的冬天“温晴”的优美意境。学情分析:前一课学习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3、理清文章思路,
2、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6理清思路,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大家回想一下我们经历的冬天是什么样的?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呢?(学生自由回答)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板书:济南的冬天)二、介绍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
3、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三、解题《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济南的山和水是非常有名的,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
4、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6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四、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勾画出文中的生字、难词、重点词语、优美语句及自己的疑问。2、学生自由朗读,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并解释。(1)注音:济南(jǐ)伦敦(dūn)镶
5、(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2)释义:响晴:(天空)晴朗无云。设若:假若。温晴:温暖晴朗。安适:安静舒适。着落:依托,靠头,指靠。慈善: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秀气:文雅,斯文。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贮蓄:存放、储藏。澄清:水清澈明净。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3、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4、学生分组朗读。5、个别朗读。6、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6(1)首段作者描绘出济南冬天的什么特征?(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3)文
6、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1)济南冬天的“温晴”。(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 (响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 (温晴) (3)山景、水色山景 :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淡雅; 水色: 绿、清、亮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
7、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4、表情朗读,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象。五、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以下问题进行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1)全段的中心句是什么?(2)全段的层次是如何划分的?6(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什么?(4)文段中的动词用得好,试举几例。(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试举几例。(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明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