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88033
大小:90.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6-19
《牙鲆科鱼类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性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牙鲆科鱼类的繁殖生物学摘要总结研究了国外有关牙鲆科鱼类繁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牙鲆和大菱鲆为例从其繁殖习性、亲鱼性腺发育规律、胚胎发育以及仔鱼形态特征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牙鲆科鱼类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关键词:牙鲆科牙鲆大菱鲆生物学特征繁殖生物学牙鲆科(Paralichthyidae)是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的一个科。鳃盖膜互连,无鳍棘,偶鳍有分枝鳍条;有眼侧胸鳍,较长;腹鳍较短,近似对称,距峡部较远;两侧有侧线;肾脉突较多,肾脉棘叉状;第三上鳃骨有齿,尾舌骨钝钩状;有肋骨;尾下骨4块,与尾杆
2、骨已愈合,在中国常见的有华鲆,分布于东海及南海近海,能进入长江以南的一些江河。褐牙鲆,为暖温性底层凶猛鱼类,大者体长可达800毫米,是黄、渤海珍贵食用鱼。斑鲆属的大牙斑鲆、五眼斑鲆和大鳞鲆属的大鳞鲆等。身体呈卵圆形,极为平扁。双眼均位于身体的左侧方,有些则位于右侧方。口开于吻部,下颌较突出,牙齿发达。鳃盖膜相连,前鳃盖骨後缘游离,无皮膜或鳞片。各鳍均无硬棘,背鳍开始于眼睛的上方,背鳍与臀鳍皆不高,长至尾柄前方,均不与尾鳍相连。基底短,两侧位置不一定对称,但眼侧的腹鳍一定不超过盲侧的第一鳍条。肛门偏于盲侧。广泛分
3、布于三大洋温带、热带及亚热带之近海。主要栖息于较浅的大陆棚区,喜好沙泥底质的环境。产漂浮性卵,孵化后小鱼的外形和一般鱼类相同,身体左右对称,且先行漂浮性生活,成长后才至砂地上活动。具有保护色,会随外在环境之变化而改变体色。利用背鳍和臀鳍缓缓的游走,遇到敌人,则会摆动身体及尾部快速游动或躲入砂中。是砂地上的隐身能手。属肉食性,平时于砂地上觅食小鱼及甲壳类等。全世界16属,分别是弯鲆属(Ancylopsetta)、头棘鲆属(Cephalopsetta)、副棘鲆属(Citharichthys)、圆棘鲆属(Cyclop
4、setta)、腹肢鲆属(Etropus)、鰕鲆属(Gastropsetta)、小庸鲽属(Hippoglossina)、牙鲆属(Paralichthys)、斑鲆属(Pseudorhombus)、潜鲆属(Syacium)、大鳞鲆属(Tarphops)、花鲆属(Tephrinectes)、䍁鲆属(Thysanopsetta)、匿牙鲆属(Verecundum)、扇尾鲆属(Xystreurys)。1牙鲆科鱼类的生物学特征牙鲆科属于鲽形目,鲽亚目(Pleuronectoidei)。广泛分布于三大洋温带、热带及亚热带之近海。
5、体长椭圆形或长卵圆形,极纵扁;双眼同位于头的左侧(有时有反常个体)。口于吻端;下颌稍突出;上下颌齿发达;腭骨无齿。鳃盖膜相连;前鳃盖骨后缘游离,无皮膜或鳞片。各鳍均无硬棘;偶鳍有分枝鳍条;背鳍起点于眼之上方;背鳍与臀鳍均不与尾鳍相连;腹鳍为腰带支持,位于匙骨后方,基底短,两侧对称,或不对称,但眼侧不超过盲侧第一鳍条。体两侧侧线发达。有上肋骨及肋骨;无椎体上骨、椎上骨、椎下骨及肌刺骨;无横突。尾舌骨钩状,钩端钝截形。肛门偏于盲侧。在我国广泛养殖的经济鱼类主要是牙鲆[1](Paralichthysolivaceus
6、)和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主要栖息于较浅的大陆棚区砂泥底鱼类。产漂浮性卵,孵化后小鱼的外形和一般鱼类相同,眼睛位在体之两侧,且先行漂浮性生活,然后才下沉至砂地上活动。具有保护色,会随外在环境之变化而改变体色。利属肉食性,平时于砂地上觅食小鱼及甲壳类等。1.1牙鲆的生物学特征牙鲆是名贵的海产鱼类,又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增养殖鱼类之一。它的个体硕大、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高(鱼肉含蛋白质19.1%,脂肪1.7%),清蒸红烧[2]味道极佳,是做生鱼片的上等材料。此外牙鲆还可以做药膳,肉具有调理
7、脾胃、解毒、和胃等功效;肝可以提取鱼肝油。因此,牙鲆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牙鲆在我国的渔业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以黄渤海产量最高。但是近20-30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造成自然资源大幅度下降,出现了供需矛盾,促使人们走向养殖道路。1.1.1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牙鲆属于鲽形目,鲽亚目,牙鲆科,牙鲆属(Paralichthys)。世界上牙鲆属鱼类共有19种,其中18种分布于美洲东西沿岸,仅有牙鲆分布在亚洲沿岸。牙鲆在我国俗称牙片、偏口、比目鱼,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牙
8、鲆属暖温性、底栖鱼类,具有潜沙习性,喜砂泥、砂石或岩礁底质。多数情况下,栖息于水深为20-50m和潮流较为畅通的沿岸水域,一般昼伏夜食。幼鱼多生活在水深10m以上、有机质少,易形成涡流的河口地带。当秋季温度降低[3]时,将逐步向较深水域移动,一般9、10月份移向50m以下的外海,11-12月份向南移动至水深90m或者更深的海底越冬;春季游回至水深30-70m的浅海水域进行产卵繁殖。在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