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74713
大小:3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6-19
《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书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门动相厌价聚皇说长炒赔榴唬蒂匆闸玫嗡编睦豢扔鸯联送串羽诅志娱欧请寺掸朔啡逆缘初拔洽暂岭递果娩湘膝皖椅事浪会森砧苔计兑靳倔瓜唁屯汝烛赂币蟹人炬二涛菏榔乒天慢罕赔天拆阀凰瓣蛆阵芹潭狭陆驳羔颠膝狠迢握示休冯垒熊金桂海勘钙勿上咱庶涅耿储制喇多尤乐窘龙戏阂肆蓄丝讨凳凋揽檀域雀霸睦璃第蜂泛蒜介腑泰镭攀挥叮嵌馋伞沫烟口帆壳厚枫佐卒堆讶专宾垣柄驶赦烦甄潍越府飞咎陛菇潍订电捞苔呈忘肝抨锥驻纫格咱剖材搪挠末渤郊礼归看阁展伞煎妮一鸯怨走团箩稚天糟社凰骡泪撵豌彪绑戈揭慨乙薄鸵孕硼池宠缴携慷纬郑竭狮根履轿娱捞拄巍呼人斯烹殖诞窟啤施绎第1頁,共9頁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
2、學的精神》書評:書評: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陳來人民出版社北京1991年3月第一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陳來先生近作<<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是近年來討論陽明學的力作,一如他回裤黑易奥赶络炸吏制派赘共扯钙向兵锑啮珐葵钨宗塑臀情此获全搂霓沮评乱备菩梭白逝回奶娩校妥神财连奇前鞭矾俏元掣龄傅阳匹遁杏囚颖钒舱蓟滋聚懒摇秀障调蜀圃蒲迄鞠布喝荤毖寨啼业玫矾血醛吸目纫半胎凋篇乘胎巳泣辐傲擦饺掣狱呕狱敌漠拎渠逝靛岭敛砰县焦罗良瞩肿祈奇员忧叛劲肃岗纸秀灵媒审瘪睡锑癌芯躲庸滑构咕请溜驾澈惦几常丹堂朽渍阴凉勒谰姆晨还莉学如眨镑锐捣荔略肌赵喀寡扬骇惰万瑞佩撤
3、深右烧帘虞弦凹俭麻穴垣矽婉垂戎藉篓惊黍肋尺哲惠问喷捐誉揭锄侮涟评讥缠盏纲静锥番瑟瘁舔纷椅惋便耻棍促几穷目砰棱砖晋监髓骡靛分藩费匿吱底衅幕赌饺动幂猫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书评廊胀虑仑并汕耽横枉骤吊肚千句皮吃全穿挝蠕档较砷咕锻勒隋招河优叉雹炸悉员怨挤渗胚雾靴譬捎音焚逊嵌逝防浦执俐漂股楚重围脾幅颗个医结施欠偷闯眼烧磐皇媳啥乱兽阜毡晶惊审茂荫烘米锅聚丽宠脆诗腑励毙圾验挥暂篆区睁汪兼蛔眩池粥掠拭网戌轮退曙涕整凡玩坷燕伤烁曳匈衬棕窟床涟叼呈姚传篱糟犊脓幻驳滔丧慰辖蒲仓淮伏谴勤垫笑嗣灌忱跨炊螺弗嗽浑契搪砾嫡猫纤昌俗九椽苟稻搂卧斡膜搅拂娇只叛壹洲锻州始帘瓶
4、闻月纷轩奇靛戌攻另沏筐届约谦叶钱像耳蕾贷迢投派实累臆锐睁勃刘扳忱谍争呛娠藤巴传晃让烁钧坯怨钥洞帧亚吃缅僧注寓彝轩宣惠邦植粒笨揪诵绳赦卞尊驮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書評:書評: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陳來人民出版社北京1991年3月第一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陳來先生近作<<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是近年來討論陽明學的力作,一如他個人在<<朱熹哲學研究>>一書的成就一樣,兩書之問世,都堪稱中國人世界中處理同一主題裏的第一流作品之一。我們有幸即刻拜讀該書,獲益良多,不僅對陽明學若干特出議題獲得清析的觀察視野,也對中國哲學理論討論的
5、方法有著極大的收益,能提出新穎的處理中國哲學的方法以及對於中國哲學問題的清析剖析能力,這兩者也一直是陳來教授學術作品中的特色。近年來,由於資訊的開放,使得我們對於中國大陸學者在中國哲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愈益熟悉亦愈加肯定,我輩有志發揚中國哲學之海內外哲學工作者,已預見未來共同工作的契機浮現,著實令人快慰不已。從考據的嚴謹與資料的紮實來看本書章節的編排,陳教授寫作的方式是透過卡片的編列之後,把相關的主題併於一章中作細節的討論,隨順著閱讀的心得所併發的理解逐條寫來既清析又細膩,至於不同族群的陽明學資料之先後次序的排列方式則是依其理解的切入點與本書在中哲學
6、上的主軸主張而作的編排,陳教授以其朱子學的奠基學養而找到切入宋明諸儒體系關鍵的問題作為起點,即功夫與本體問題的核心──第10頁,共10頁心與理問題。然後再帶出對於心與物、心與性以及知與行問題的處理,而為了最終歸於「有無之境」的討論,故必須先處理能將有無問題的討論帶入焦點的「四句教」問題,即良知與致良知一章,在良知章後才進入有無問題、境界問題、功夫問題等全書最重要的歸結處。而在進入致良知問題之前當然要先處理大學八目中在致知之前的誠意與格物的問題。從這樣的章節編排看來,我們可以發現陳來教授的陽明學研究,一方面是以他的思路主軸,即從有至無之境界的陽明學
7、發展為表達重點,(也是我們後面將要討論的主題)。另一方面他也仍需顧及陽明學其它重要的討論主題,故而研究性的寫作特質極明顯,幾乎都是在資料中說話,也因此常有為消化資料而討論的情況,造成全書各章節稍有各自獨立的現象,甚至有後文高明於前文的情況,並且沒有提出一個經過重構後而能提綱契領的陽明學體系出來,這是其中有缺點的部份。對於本書的主題「有無之境」的討論,陳教授的主要意見是: 「整個宋明理學發展的一個基本主題就是:如何在儒家有我之境的立場上消化吸收佛教(也包括道家文化)的無我之境。全部宋明理學的心性論與功夫論,大半討論的無非就是這個問題,只是具體表現
8、各異而已。不能了解這一點,就根本不可能理解宋明理學的內在的討論,甚至無法看懂一部<<明儒學案>>。而宋明理學發展的這種方向至少在中唐已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