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43202
大小:3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8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庆文理学院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班论文中职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章锦卉垫江职教中心408300[摘要]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中职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本文在较广泛参阅了有关文献资料基础上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以期待对中职生的健康成长有所启迪。[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对策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对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
2、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因此,加强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势在必行。一、中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一)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学生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紧张,同伴关系不协调,在对异性的关系中分不清友情和爱情的界限。他们有的与他人沟通比较困难,经常埋怨对方不理解、不尊重自己,导致矛盾冲突不断,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和犯罪性行为。有的感到孤独无奈,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消极评价自我,从而形成孤僻、古怪、自私、抑郁、悲观或攻击的行为。还有不少职校生热衷与网络交友,使得现实人际关系更加冷漠
3、,人际情感逐渐萎缩。(一)表现在学习上的问题学习心理问题在中职生中最普遍、最突出。这类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对学习没兴趣,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对学习尤其对考试焦虑、恐惧。最终导致学不好到不愿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二)表现在自我上的问题这类学生在自我评价时不能全面正确的评价自己,要么对自己评价过高,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要么妄自菲薄,夸大自己的弱点,觉得生活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同时自制力差,表现为耐挫力过弱,遇到挫折后心理承受不起,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里反应。如攻击、损人损物甚至违法,焦虑,包括自尊的损伤、失败感、愧疚感交织而成的忧虑、恐惧等情绪状态。对挫折情况不
4、关心,无动于衷;逃避与幻想,放弃原有的目标,凭主观想象去实现自己的某种需要。(三)表现在求职择业上的问题择业就业也是当前中职生特别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虽然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但许多中职生抱有依赖心理,寄希望于学校或家长帮助解决自己的就业缺乏自主择业、创业的精神。还有的中职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害怕毕业就下岗,产生了一定的择业心理焦虑。二.影响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一)外部原因1、社会因素:社会上的不良思潮和观念,4重庆文理学院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班论文如唯经济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不仅妨碍学生树立
5、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诱使他们产生不良心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不健康因素,如贪污腐化、金钱美色等,使个别学生产生消极的认识定势。这定势一旦产生将使他们对正面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文学艺术宣传的消极影响,如暴力、色情、赌毒使中职生产生攻击、性犯罪、迷信和不劳而获的心理。社会紧张性刺激的负面影响,如升学竞争和就业压力使得部分学生感到生活得沉重,由此导致心理障碍。2、学校因素:学校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突出地表现在重智轻德、急功近利、分数至上、课业负担重使学生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从而助长了学生抑郁和固执的发展。教师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特别是变相
6、体罚学生也使学生精神压力上升,自尊心受挫伤。3、家庭因素: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对学生各种心理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家庭结构不健全(父母离异、亲人死亡、成员关系恶劣)会使他们产生怀疑、冷淡、孤独、反抗、报复和仇视社会的心理;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家庭,如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娇惯、纵容、溺爱致使孩子任性、懒惰、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够和群。大款家庭的子女过分追求享受,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寄养在别人家的孩子敏感、多疑……。(二)中职生内部自身因素:中职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世界观、人生观正处在形成的初始阶段,可塑性佷强但也正是对外部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
7、,其自主、自理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不能妥善地解决与环境、与他人的矛盾。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跟不上,导致认同危机和心理素质脆弱。三、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一)加强对中职生的人际交往、学习心理、自我意识和职业指导1、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树立学生的交往意识。要让学生对人际交往有一种积极的、全面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建立亲密人际关系及友谊的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信息、自知知人、自我表现、人际协调、社会化和身心保健等功能。其次,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见。如:第一印象、近因
8、效应、光环效应、投射效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