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全诗意思翻译及诗文赏析

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全诗意思翻译及诗文赏析

ID:38740448

大小:45.5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18

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全诗意思翻译及诗文赏析_第1页
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全诗意思翻译及诗文赏析_第2页
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全诗意思翻译及诗文赏析_第3页
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全诗意思翻译及诗文赏析_第4页
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全诗意思翻译及诗文赏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全诗意思翻译及诗文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全诗意思翻译及诗文赏析《蜀相》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文解释】  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

2、好听的声音。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词语解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

3、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

4、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是一首七律。这两句精炼地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事迹、两朝功业——三顾茅庐,累次烦劳,筹划着建国和统一天下的大计;开创大业,挽救艰危,呕尽了老臣的一片赤胆忠心。上句写诸葛亮的智略才识,下句写诸葛亮的勤劳忠诚。字字千钧,沉挚悲壮,见识卓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①出师句: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师伐魏,据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渭河南岸),与魏军隔渭水相持百余日,胜负未决而病死于军中。②英雄:指千古为国为民,大智大勇的仁人志士。

5、   这两句是赞颂诸葛亮忠贞蜀汉,出师未捷,鞠躬尽瘁精神的千古名句。是说,诸葛亮带兵伐魏,出师尚未胜利,人先死去,长使后代的英雄们,为他的壮志未酬而泪落满襟。诗句评价了诸葛亮的精神品格,表现了后人对他的追念和景仰。同时,也概括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国危时艰之际有才无命、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两句诗内容深刻,影响深远。【诗文赏析】  诗人游览武侯祠,描写了武侯祠周围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

6、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鉴赏二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

7、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  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脑际浮现的,决不只是往古英雄诸葛亮的形象.还有抒情主人公伤时感事、叹息哭泣的荧荧泪光.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它的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间,但表现手法却颇有奇特之处.  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托意,而是采取前半描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