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39465
大小:831.5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06-18
《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复习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把握细节,完成填空1、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和。2、联系具有性、性、性3、系统的基本特征、、。4、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5、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6、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7、矛盾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和。8、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是。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和、和的关系。矛盾的寓于之中10、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是.11、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决定的12、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13、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
2、就在于。14、辩证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环节,同时也是事物的环节15、辩证否定的实质是.16、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的、的、的1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一、架构提纲、把握整体思路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实质和核心:根本要求: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树立创新意识(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第十课)(综合探究)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关系矛盾主次方面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
3、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承认矛盾普遍性与客观性;坚持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方法论世界观考点一、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关系同一性(统一性)斗争性(对立性)区别含义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和趋势表现相互贯通(渗透、含)并在相互转化。体现相互倾向、趋势。哲学上讲的“斗争”与生活中讲的“斗争”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条件相对的,有条件的绝对的,无条件的联系以为前提;寓于之中,为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两种基本属性。二、考点解析,把握重点相互依赖(互为前提、共处统一体);一定条件下分离同一性斗争性同一性斗争性同一性例题解析(2008广东文科基础,17)“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蕴涵的哲理是A.对立统一的关系B.质量互变的关系C.肯定与否定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解析:“激湍”与“深潭”、“高丘”与“浚谷”一方面是相互对立的,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体现了双方是矛盾的即对立统一的关系。B、C、D与材料无关。A例题解析:(2011高考
5、天津卷7)“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图”,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①一分为二的观点②绝对同一的观点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太极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体现了矛盾说法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就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③说法错误,事物没有绝对的同一。排除③,本题答案就出来了,选B。三、完成辨析,把握易错易混点:1、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
6、争。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3、矛盾的斗争性是有条件的,同一性是无条件的4、哲学上的矛盾和逻辑矛盾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上的斗争和生活中的斗争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比较角度辨证矛盾逻辑矛盾定义不同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形成不同客观存在的主观造成的断定不同两个方面都是真的两个方面不可能同时是真的不能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考点二、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关系例题解析:(08北京卷26)为了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稳定,宏观调控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
7、。从辩证法角度,这体现了A.事物之间存在互为因果关系B.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C.部分决定整体,整体影响部分D.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D【拓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含义…………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矛盾具有特殊性哲学范畴唯物论辩证法联系二者具有一致性,都要求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从实际出发的深刻表现。例题解析:(2010安徽卷)9.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
8、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