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38866
大小:4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18
《应重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健词语的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健词语的分析上海市徐汇区萧萍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普通词语往往容易忽略。但正是这些普通的词语表达了作者最真切的感情。笔者谨以沪教版高二上学期课文《获得教养的途径》为例加以具体阐述。这篇课文的作者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7.2-1962.8.9)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可以想像他为什么对阅读如此情有独钟。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对作者在课文中将“修养”与“教养”两个概念相提并论有一些争议。文章开门见山:“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了意义。对于‘教
2、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有的老师认为这两个词在文章中似乎是一个意思,也有老师提出这两个词属于逻辑关系中的交叉概念。仔细读读课文,笔者认为这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概念,在本文中“修养”作动词,“教养”是名词。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修养”与“教养”的含义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一、“修养”与“教养”在概念上有区别查阅辞典,“修养”的解释是:①指个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理论、艺术、思想、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达到的一定水平,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某种能力和品质,如政治修养,文学修养,道德修养,人文修养。例句有《暴风骤雨》(周立波)中“再加一
3、点文化知识,和更多的政治修养,他能成为一个好区委书记。”“暑天休假后利用酷暑时间加强精神修养,在逆境中修炼超凡脱俗的修养”。《青春之歌》(杨沫):“比起一般知识和文学修养来,她都不如林道静。”②特指培养高尚的品质和逐渐养成的在待人处事方面的正确态度。比如丁玲《韦护》第二章:“不过他不愿将这些他得意的成绩拿去发表,因为只能给一伙没有修养的人作嘲讽的谈资的。”记者写某位拆违干部“他显得还很有修养,虽然受到一大群人的围攻,有的甚至出言不逊,他还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谦和是一种修养”。分析“修养”的两个辞典义和它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均属名词。这是被人熟知的一种用法。但除了字典上的解释,在日常使用中
4、,“修养”这个词还经常用作动词,“修”有整治,锻炼,学习,提高之义;“养”有培育、涵养和熏陶之义。如“勇气是最容易修养的”,“夏季是最佳的精神修养期”。《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刘少奇)“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革命的实践,不能脱离广大劳动群众的、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实际革命运动”。“修养”在这些场合就用作了动词。“修养”一词在古典著作中也经常作动词用。在古代作品中,“修养”多指按照某学说要求培养完善的人格,使言行合乎规矩,如元代刘壎在《隐居通议·琴谱序》写道:“续‘杏坛’之音,鼓‘宣尼’之操,吾徒之修养也。”“修养”在这里指追求充实完美的学识品德,作动词;还指修炼身体培养心性,如宋朝的赵与时在《宾退录
5、》卷二中写道:“柳公权书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也指学习,仿效。如《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权利篇》:“胥一国之人,皆以忍耐谦让为美德,争相模效修养之,日无暇刻,岂不痛哉!”此外,“修养”还有休息调养之义。鲁迅在《书信集·致沈雁冰》:“现已交秋,或者只我独去旅行一下,亦未可知。但成绩恐亦未必佳,因为无思无虑之修养法,我实不知道也。”王西彦的《乡下朋友》:“去年你在信里说要到乡下来修养身体,我就想,他一定有点什么都市病。”这里的“修养”均为休息调养之义,是为动词性质。 从对“修养”词义来看,修养来自于自我培养,自我修炼,责任在于自身。因为修养是个体从内心需求出发,从外部
6、习得知识、技能、经验修养身性,从对现象、事实不断地分析判断获得某种领悟,用自己习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遇到的问题,是主动性行为。他可能曾经因为家庭环境、生活条件等因素,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教养,但经过后天刻苦学习获得了足够的修养,对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年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著名作家贾平凹,著名表演家于是之。他们都出身于贫寒家庭,从小受到的教养很有限,但他们勤奋阅读,执着追求,潜心研究,深入观察社会现象,在知识的海洋中、在社会的炼炉里修养自己的精神、气质、学识、艺术、道德等方面的造诣,成为在文学艺术方面很有修养的人,最终获得了大众所认可。当今世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们经受着各
7、种各样的诱惑,面对诸多现实与精神上的困境,更加需要“修身养性”,方能从容智慧应对这些艰难困苦,而不致于泥足深陷。“教养”辞典上的解释是:谓教育培养,亦指一般的文化品德方面的修养,即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古代《三字经》中有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是最早有关“教养”的提法。这说明“教养”源于父母、长辈、老师、朋友。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态,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