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21113
大小:3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18
《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晋庄中心小学周方新课改实施已经有很多年了,今年是我第三年接触新课程的教材,所以说与大家来研究如何教好新课程可以说资历很浅。在这里我只想谈谈自己在教授新课程过程中心里的一些体会和感受。去年11月初,我有幸参加了我县组织在田庄中心校“四引”模式引领活动,今年的4月末,我又有幸参加了西峡“三疑三探”中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的课堂教学活动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使我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眼界,收获很大。看到那里的教师或站在讲台上神采飞扬的讲课,或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同讨论,一同研究,或在工整的板书,或者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与学生融入到一起
2、的时候,我确实感到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师角色的转变,也看到了学生们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过程的加快,新课程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被时代所淘汰,而且现今全国各地都已经进行了教材的改革,南阳于2012年开始了新教材的使用。我今年是第三年教新教材,通过三年的实践,我认为新课程最为实质的改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即学生不再只是单纯的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学,独立的学,合作的学,教学方式上再不是老师的一味灌输,而是学生内在意识的我要学,我会学,我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也由原来的一言堂转变成带领学生领悟新知的引路人,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研究问题的实质,
3、最终解决它。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及时用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和新教法来武装自己,及时地赶上新课改的步伐,才能真正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4、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三年的新教材的使用中,我觉得小组的合作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运用恰当的话毋庸置疑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帮助都很大。小组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精心组织和指导下的学习,它能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通过
5、小组的互助,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尝到合作成功的喜悦,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所以结合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是“合作高效,超越自我”。下面我谈谈个人在这方面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一、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组建科学的学习小组1.教学情境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的常规操作往往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上课时,设计几个可供讨论的问题让小组讨论、交流。课堂上,常常是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一声令下,前后附近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教室里讨论声顿时雀起,待几分钟后,再听老师一声令止,讨论戛然而止。几个问题讨论下来,一堂课不可谓不热闹,但所谓热闹过后,学生真正从讨论中学到了什么,这恐怕就难
6、以言之凿凿了。2.应对策略——组建真正的合作小组“小组合作学习”强调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学习是主角而不是配角,所以,不能把传统教学中与小组讨论的简单组合理解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依据每堂课的教学实际,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保证了每一组的组员都在同一水平上。因为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在这样的小组讨论中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有助于他们看到
7、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并进一步明确自己努力的目标。二、明确“一支独秀不是春”,强化组员合作意识1.教学情境课堂上,只要稍加关注,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个问题出来后,几个组员围在一起,其中一两个成绩好的学生侃侃而谈,发表自己的观点,唱着“独角戏”,其他组员则处于聆听状态,甚至“干起了自己的私活”,开起了小差。等到交流讨论时,举手参与的往往也是那些成绩相对好的学生,其他人则仍然无动于衷,充当看客,课堂成了少数优等生的“一言堂”。2.应对策略——强化小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