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微生物学》PPT课件

《变态反应微生物学》PPT课件

ID:38716889

大小:449.51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9-06-18

《变态反应微生物学》PPT课件_第1页
《变态反应微生物学》PPT课件_第2页
《变态反应微生物学》PPT课件_第3页
《变态反应微生物学》PPT课件_第4页
《变态反应微生物学》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变态反应微生物学》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三章变态反应变态反应(allergy)又称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接受相同抗原的再刺激时所发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应答,其特征是生理功能的紊乱或组织细胞的损伤。能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通常称为变应原。分类I型变态反应(体液免疫)II型变态反应(体液免疫)III型变态反应(体液免疫)IV型变态反应(细胞免疫)第一节I型变态反应I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因其发生速度快,也称速发型变态反应。特点:①发生速度快,消退也快;②通常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一般不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③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④介导抗体为IgE。一、参与反应的主要成分(一)变应原1、吸入性:植物

2、花粉、真菌、螨等;2、食入性:如牛奶、鸡蛋、海产品等;3、药物性:包括青霉素、普鲁卡因、磺胺等;4、特殊类型:如粉尘颗粒、尾气中的有些废气等。常见的几种变应原格链孢子长蠕孢子禾本科花粉豚草花粉尘螨(二)IgEIgE是介导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抗体。能产生IgE的浆细胞分布在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粘膜下固有层。IgE是亲细胞抗体,能通过其FcεR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使细胞进入致敏状态。IgE结合在具有FcεR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三)参与I型变态反应的细胞1、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二者均来自于骨髓的髓样造血干细胞,肥大细胞分布在皮下的疏松结缔组织和呼吸道、消化道

3、和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下层,而嗜碱性粒细胞分布于外周血液中。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膜上均分布有高亲和力IgE的FcεR,当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变应原与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IgE结合,细胞膜不稳定,导致细胞脱颗粒,I型变态反应发生。肥大细胞的激活静息肥大细胞激活后5分钟激活后60分钟2、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分布在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的黏膜上皮下的结缔组织中,仅少量存在于外周循环血中。其活化释放的生物学活性介质参与了I型变态反应的晚期反应。二、发生机制包括三个连续的阶段:1、致敏阶段2、发敏阶段3、效应阶段1、致敏阶段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IgE与肥大细胞

4、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FcεR)结合机体进入致敏阶段2、发敏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细胞上相应的两个以上的IgE结合,FcεR桥联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学活性介质3、效应阶段释放的生物学活性介质包括两种:1)预先储存的介质2)新合成的介质介质作用于效应器官和组织:1)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2)气管、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痉挛3)黏膜腺体分泌增多变应原特应性机体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FcεR结合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结合FcεR桥联脱颗粒外排分泌生物学活性介质预先储备的介质新合成的介质毛细血管收缩、通透性增高、腺体分泌增加、平滑肌痉挛全身性过敏

5、性休克呼吸道过敏性鼻炎、哮喘消化道过敏性胃肠炎皮肤荨麻疹初次产生再次型变态反应发生机制I三、临床常见疾病(一)全身过敏反应1.药物过敏性休克2.血清过敏性休克(二)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三)消化道过敏反应(四)皮肤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形成的鼻息肉荨麻疹四、防治原则(一)寻找变应原,并避免与之接触(二)脱敏疗法与减敏疗法(三)药物治疗第二节II型变态反应II型变态反应又称为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变态反应。特点:①参与抗体是IgG、IgM②有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的参与③导致靶细胞溶解破裂一、发生机制(一)抗原类型1、同种异型抗原2、自身抗原1)修饰的自身物质2)改变的自身物质3、

6、异嗜性抗原(二)效应细胞与效应分子的作用1、补体:通过经典途径溶解靶细胞2、吞噬细胞:发挥吞噬、杀伤及调理作用3、NK细胞: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效应细胞及分子作用示意图半抗原刺激机体抗体(IgGIgM)NK细胞的ADCC作用补体发挥溶细胞作用吞噬细胞的调理作用二、临床常见疾病(一)输血反应(二)新生儿溶血症(三)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1、半抗原型2、免疫复合物型3、自身免疫型(四)肺-肾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五)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新生儿溶血症第三节III型变态反应III型变态反应又称为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变态反应。特点:①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

7、细血管基底膜所引起②参与的抗体是IgG、IgM和IgA③有中性粒细胞和补体的参与一、发生机制(一)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抗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IC)抗原抗体比例免疫复合物种类结果合适大分子IC吞噬细胞吞噬抗原量远多于抗体小分子IC肾脏滤过抗原量略多于抗体中等大小IC存在于循环中,可能沉积沉积的部位:最常见的沉积部位是肾小球基底膜、动脉血管的弹性蛋白层内、关节滑膜、皮下等处。(二)组织损伤的发生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